方姚绪论盈天下,今日宗风大畅时。
介士投戈争北面,岛人修贽亦先施。
独从元赏标三味,未肯卮言附九师。
定稿晚年看纸贵,醰醰至味几人知。
方姚绪论盈天下,今日宗风大畅时。
介士投戈争北面,岛人修贽亦先施。
独从元赏标三味,未肯卮言附九师。
定稿晚年看纸贵,醰醰至味几人知。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到近现代初的文人夏孙桐所作,名为《赠马通伯时将南归同人饯之且为寿二首(其一)》。诗中充满了对友人马通伯即将南归的惜别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马通伯品德与才华的高度赞赏。
首联“方姚绪论盈天下,今日宗风大畅时”以“方姚”暗指马通伯,赞扬他学问广博,思想深邃,其言论影响深远,如同姚鼐一般,使得学术风气在当时盛行。接着,“今日宗风大畅时”则表明了在马通伯的影响下,学术氛围更加浓厚,人们对于学问的追求更加热切。
颔联“介士投戈争北面,岛人修贽亦先施”运用了典故,通过“介士”和“岛人”的形象,描绘了人们为了向马通伯学习,不惜放下手中的武器,甚至跨越岛屿,不远万里前来求教的情景。这既体现了马通伯的影响力,也展现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尊重。
颈联“独从元赏标三味,未肯卮言附九师”进一步赞美了马通伯的独特见解和高超的学识。这里的“元赏”指的是马通伯的独到见解,“三味”比喻其学问的深刻与全面,“未肯卮言附九师”则表明马通伯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学术立场,不愿轻易附和他人观点。
尾联“定稿晚年看纸贵,醰醰至味几人知”表达了对马通伯晚年作品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其作品深邃内涵的赞叹。这里“纸贵”是古代形容书籍受欢迎的情形,暗示马通伯的作品在后世将被广泛传阅和珍视;“醰醰至味”则形容作品的内涵丰富,味道醇厚,但能品味出其中深意的人却寥寥无几,突出了马通伯作品的高深和独特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马通伯个人品质、学术成就及影响力的高度赞扬,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之心。
空翠沾衣定几层,好山已是十年登。
嶙峋一片天边石,看尽人间几废兴。
苔壁斜临石径回,万峰俱为一亭开。
春风曾记留佳客,野草香浓如酒杯。
乐事春来未尽删,石门攀尽到松关。
最高亭上闲凝望,一段云归不碍山。
落尽残花春未归,探幽偏喜上崔嵬。
闲云一片穿岩出,吹到峰头作雨飞。
峭石疏林气泬寥,山空时见白云飘。
他时我欲移家住,还种孤松挂酒瓢。
乱草荒垣古祭坛,双松高倚翠微寒。
灵根不与风霜尽,多少行人立马看。
著屐寻秋不欲还,齐山处处得奇观。
涵秋欲问题名处,一片荒榛断础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