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饮三升未觉浓,生涯何日不磨中。
劫烧天地留馀烬,变幻云烟过太空。
守黑几人能老子,草玄终古耻扬雄。
文章阴象宜从晦,万丈光芒李杜穷。
饱饮三升未觉浓,生涯何日不磨中。
劫烧天地留馀烬,变幻云烟过太空。
守黑几人能老子,草玄终古耻扬雄。
文章阴象宜从晦,万丈光芒李杜穷。
这首诗《墨》由清代诗人郑用鉴所作,通过“墨”这一物象,诗人表达了对人生哲理和文学创作的独特见解。
首联“饱饮三升未觉浓,生涯何日不磨中”,以“饱饮三升未觉浓”比喻人生的追求与体验,即使经历了许多,仍觉得不够满足;“生涯何日不磨中”则暗示了人生的艰辛与不易,无论何时都可能在磨难中度过。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复杂多变本质的深刻洞察。
颔联“劫烧天地留馀烬,变幻云烟过太空”,运用自然景象的描绘,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宇宙的无常。其中,“劫烧天地留馀烬”描述了灾难过后留下的痕迹,寓意历史的沧桑与文明的消逝;“变幻云烟过太空”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界的变换,暗示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广阔。
颈联“守黑几人能老子,草玄终古耻扬雄”,借用了道家哲学中的“守黑”(即守静、守虚)与儒家经典《老子》、《周易》的典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和内省精神的向往,同时也对过于张扬的文风表示了批评。这里,诗人似乎在倡导一种更为内敛、深沉的文学态度。
尾联“文章阴象宜从晦,万丈光芒李杜穷”,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学创作的理解。诗人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应当像“文章阴象”一样,深邃而含蓄,不应追求表面的华丽与光芒,而应如李白、杜甫那样,通过深沉的思考和内敛的表达,达到文学的高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墨”的象征性解读,探讨了人生、历史、文学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和艺术的深刻思考。
又雁横空,鸦喧晚,天外纤钩乍敛。
啼螀催入梦,渐金荷半烬,翠帏低掩。
吕枕荒寒,庄魂缥缈,萦绕骤凉衾簟。
楼台层幻处,似殷勤尚有,故人劳念。
更好语清芬,新声宛楚,动人愁惨。灵犀通一点。
幸重向、片刻倾肝胆。
休更问、荆驼故国,泪酒新亭,尘心遥逐秋云淡。
不尽思君感,恨远隔、长江天堑。记临别、神凄黯。
关河十载,谙尽倦邮荒店。吟情犹恁未减。
雕影横秋,人烟破暝,诗怀一昔催换。
境入荒寒,恰好素襟堪浣。
伴哀蛩、新句重商,撷晚菊、旧情仍恋。缓缓。
向林皋石磴,等閒寻遍。何处巫云吹卷。
指依样嵚崎,蜀峰攒剑。倦旅登临,赢得几番凄黯。
和樵歌、松籁凄锵,弄灯影、雪窗红颤。宛宛。
但苍龙四走,暮山无断。
锦江重到,访孤坟荒草,模糊村路。
溪上人家依旧是,杨柳河桥门户。
一树缨花,三间茅屋,那日同伊去。
只今寻问,十年成了今古。
空见乱冢累累,寒烟羃羃,此恨无天补。
应记当时伤心泪,酸裹著断人肠语。
算到今朝,玉环绕指,是那家儿女。
情天浩大,许君重證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