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竹寻僧院,傍溪叩佛堂。
溪回水自曲,竹密山亦凉。
供客三杯酒,参禅一炷香。
听谈心未倦,溪竹已苍茫。
沿竹寻僧院,傍溪叩佛堂。
溪回水自曲,竹密山亦凉。
供客三杯酒,参禅一炷香。
听谈心未倦,溪竹已苍茫。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探访竹溪寺的宁静之旅。诗人沿着翠竹探寻僧院,靠近溪流叩访佛堂,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存。溪水蜿蜒,竹林茂密,营造出一种清凉幽静的氛围。诗中通过“水自曲”和“山亦凉”描绘了环境的自然之美,而“溪回”二字则巧妙地将视觉与感受结合,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进入寺内,诗人品尝了三杯清酒,参与了一柱香的禅修,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供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通过“供客三杯酒,参禅一炷香”,诗人传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体验。最后,“听谈心未倦,溪竹已苍茫”一句,既表现了与僧侣深入交流的愉悦,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景观的变迁,给人以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探访竹溪寺的所见所感,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的美丽,也体现了与宗教文化的亲密接触,以及心灵的净化过程,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羊角仙人在何许,江南杳霭苍烟暮。
空馀拳石在人间,至今指作神仙处。
当年馆宇幻玲珑,只今阻绝那能逢。
市上无非神仙辈,人心自隔蓬莱宫。
我来访古思绵邈,月满谯楼夜吹角。
神仙咫尺不可知,帝乡汗漫何可期。
摇风犹似旆,倾雨不成盘。
西风未禁十日,早作背时看。
寂寞六郎秋扇,牵补灵均破屋,风露半襟寒。
坐感青年晚,不但翠云残。叹此君,深隐映,早阑珊。
人间受尽炎热,暑夕几凭阑。
待得良宵灏气,正是好天良月,红到绿垂乾。
摇落从此始,感慨不能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