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以鸠得名,僝功于何表。
居巢既拙疏,鸣逝终佻巧。
倖沐阳春恩,馀粒恣朝饱。
意满邀千禽,怪呼乱夕晓。
无端向余舟,哑哑梦中揽。
漫以鸠得名,僝功于何表。
居巢既拙疏,鸣逝终佻巧。
倖沐阳春恩,馀粒恣朝饱。
意满邀千禽,怪呼乱夕晓。
无端向余舟,哑哑梦中揽。
这首诗描绘了斑鸠的形象与生活习性,通过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其在春日里的生存状态和行为特点。
首句“漫以鸠得名”,点出斑鸠并非因其特殊之处而得名,而是平平凡凡的存在。接着“僝功于何表”则表达了斑鸠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并不显赫,似乎没有特别的功绩或标志。
“居巢既拙疏,鸣逝终佻巧”两句,描述了斑鸠在巢穴的选择上显得笨拙而不周到,但在迁徙时的叫声却显得机灵而巧妙。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斑鸠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差异。
“倖沐阳春恩,馀粒恣朝饱”描绘了斑鸠在春天享受阳光的恩赐,自由地在早晨饱食。这句充满了对斑鸠在美好季节里生活的羡慕之情。
“意满邀千禽,怪呼乱夕晓”则展示了斑鸠在满足之时,邀请众多鸟类一同欢聚,它们在黄昏或清晨发出怪异的叫声,营造了一种热闹而略带神秘的氛围。
最后,“无端向余舟,哑哑梦中揽”描绘了斑鸠偶然间靠近诗人乘坐的小船,发出哑哑的声音,仿佛在梦中与诗人进行某种交流。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微妙而和谐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斑鸠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生存智慧和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共生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