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卓省元韵》
《和卓省元韵》全文
宋 / 陈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六十堂堂一讲师,平生矻矻鬓成丝。

紫阳道坦行来熟,洛水源深向上窥。

身岂匏瓜常不食,味耽昌歜有同谁。

旁人莫笑饥肠苦,回颊甘香胜似饴。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zhuóshěngyuányùn
sòng / chén

liùshítángtángjiǎngshīpíngshēngbìnchéng

yángdàotǎnxíngláishúluòshuǐyuánshēnxiàngshàngkuī

shēnpáoguāchángshíwèidānchāngchùyǒutóngshuí

pángrénxiàochánghuíjiágānxiāngshèng

注释
六十堂堂:形容人的威严和德高望重。
矻矻:形容勤劳不懈的样子。
鬓成丝:形容白发很多,年事已高。
紫阳道:可能指道教中的紫阳真人或某个地方名。
洛水源:可能指洛阳附近的水源,也可能象征学问渊源。
匏瓜:葫芦,古代比喻无所作为的人。
昌歜:美酒的代称。
旁人:周围的人。
回颊甘香:回味时的甜美感觉。
胜似饴:比蜜糖还要甘甜。
翻译
一位威严的六十老讲师,一生勤奋,白发如丝。
在紫阳大道上行走自如,探寻洛水源头,深邃而向往。
我并非总不吃葫芦,对美酒的热爱,又有谁能比得上。
旁人勿笑我饥饿难耐,回味脸颊的甘甜,胜过蜜糖的滋味。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宓所作的《和卓省元韵》。诗中,诗人以自画像的方式描绘了一位年届六十的老讲师形象,他一生勤奋,头发斑白如丝,对学问之道深入探究,如同在紫阳大道上行走自如,又如洛水源头不断向上探索。诗人自比为不常离口的葫芦瓢,对学术之乐有着深深的沉迷,这种乐趣并非他人所能轻易理解。他劝告旁人不要嘲笑他的刻苦,因为沉浸在知识的甜美中,那种甘美胜过任何甜食。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学术的热爱和执着,以及对精神追求的坚守。

作者介绍

陈宓
朝代:宋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
猜你喜欢

省试中式记梦

东堂令史报来时,仙桂云攀第九枝。

乍听言音犹似梦,却思公道即无疑。

寒门仿佛春将到,幽径朦胧月渐移。

残漏声中鞭马去,纻袍重戴已相随。

(0)

次韵徐觉风铃

锵然非金亦非玉,壹片宫商纷其触。

歘如环辔玲珑摇佩旌,铿如鸣球拍琴九奏箫韶声。

凄如孤鸿叫群嘹唳穿云去,清如幽泉滴沥飘落断崖处。

馀音欲断还复鸣,咄咄胡床静中据。

乃知檐铃适与风相会,锵锵铮铮可听不可佩。

我怜其轻脆不足恃,戛则成音击则碎。

嗟哉无情之物能感人,浮华言语自古多误身。

喧然声名满天地,好声过耳俱成尘。

物情万变伏还起,人生几何安足恃。

何如物我两忘言,云在青山水在月。

(0)

孤山

老梅半树倚枯槎,路入湖心第几家。

水月荒凉谁复问,游人多只看荷花。

(0)

受署司分氏,开祥简狄心。

风帘虽易偶,巢幕亦难任。

两两差池羽,翩翩下上音。

曲江何感愤,托意动微吟。

(0)

不假分曹进,非同博塞游。

谢安方料敌,祖纳正忘忧。

窥豹仙枰昼,迷风石海秋。

金门谁国手,一局赌宣州。

(0)

过武陵甘泉寺留题

翠影人疏度,波光瑟瑟凝。

帝家金掌露,仙署玉壶冰。

晓井侵星汲,宵厨向月澄。

岂惟蠲肺渴,灌顶助三乘。

(0)
诗词分类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诗人
秦嘉 华岩 范质 何澹 福康安 岑文本 管道升 义净 宋齐丘 刘将孙 廖融 尤棐 李林甫 陈澧 鲍桂星 灵澈 孙觉 潘之恒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