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梵才吉上人在巩洛之地相遇,梵才即将前往天台山修行。诗人回忆起当年梵才离开尘世时群臣士人的羡慕之情,感叹时光荏苒,梵才如今重回人间。诗人询问梵才为何选择再次入山,梵才回答是为了追求般若智慧。
诗人感慨佛法盛行,如同大海般深广,而自己的见解则如微小的火光,无法与之相比。他表明自己虽不能像梵才那样深入佛理,但希望能坚守中道,不妄加评论。他对梵才的修行选择表示理解,没有怀疑或猜忌。最后,诗人得知梵才将携带锡杖返回,石桥和城霞的美景似乎能激发他的诗才,诗人祝愿他在山中能有所感悟,找到内心的平静。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修行之路的尊重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