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岁曾礼清凉山,今朝乃谒清凉寺。
既曰清凉应一真,吾所知者已有二。
其不知者想更多,旋于苏文悟其义。
譬如凿井因得泉,不可谓水专在是。
井同泉水无不同,妄分彼此真儿戏。
调御丈夫如是云,是谓清凉无上谛。
去岁曾礼清凉山,今朝乃谒清凉寺。
既曰清凉应一真,吾所知者已有二。
其不知者想更多,旋于苏文悟其义。
譬如凿井因得泉,不可谓水专在是。
井同泉水无不同,妄分彼此真儿戏。
调御丈夫如是云,是谓清凉无上谛。
这首诗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题为《游清凉寺》。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多以描绘自然风光、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也不乏对佛教哲学的探讨。
在这首诗中,乾隆皇帝首先回顾了去年曾经游览过清凉山的经历,今年则来到了清凉寺。他提到“既曰清凉应一真”,表达了对清凉之地的深刻感悟,认为其背后蕴含着某种真理或至高之义。接着,他以“譬如凿井因得泉”为喻,说明了探索真理的过程,如同挖掘井水一样,看似找到了水源,但不能因此断定水的全部存在仅限于此处。这暗示了真理的广阔与深邃,以及人类认知的有限性。
“井同泉水无不同,妄分彼此真儿戏”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真理的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关系,指出将真理与现象割裂开来,是一种徒劳且不严肃的态度。最后,“调御丈夫如是云,是谓清凉无上谛”表达了通过修行和智慧的引导(调御),人们可以达到清凉的境界,即无上的真理或最高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于佛教哲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真理追求的执着与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洞察。
非舫偏名舫,萧然树石佳。
何须添画壁,即此是书斋。
柳密风生座,荷新水浸阶。
湖山都入胜,鱼鸟共忘怀。
不觉开诗境,因之溯道涯。
栋梁予有待,舟楫汝惟谐。
岂羡双飞鹢,犹嫌两部蛙。
浮家千百辈,民瘼念江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