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夜寂。无端送幽信,做成萧瑟。
不是哀弦,亦非脆管,凄凉无匹。
倾耳纱窗未已,短篱边、添个寒蟀。等闲觅。
此声何处,似南仍北。我本悲秋词客。
怎禁他、啾啾唧唧。冷梦催醒,微吟凄断,愁来无迹。
水咽云寒,只一夜、能使愁人头白。红闺夕。
休更琼楼吹笛。
良夜寂。无端送幽信,做成萧瑟。
不是哀弦,亦非脆管,凄凉无匹。
倾耳纱窗未已,短篱边、添个寒蟀。等闲觅。
此声何处,似南仍北。我本悲秋词客。
怎禁他、啾啾唧唧。冷梦催醒,微吟凄断,愁来无迹。
水咽云寒,只一夜、能使愁人头白。红闺夕。
休更琼楼吹笛。
这首《玉京秋》(其一)的《秋声》,由清代诗人俞樾所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特有的凄凉氛围。诗中通过“良夜寂”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孤寂的夜晚景象。接着,诗人巧妙地运用“无端送幽信,做成萧瑟”,将无形的秋声具象化为一种能触动人心的萧瑟之感,引人入胜。
“不是哀弦,亦非脆管,凄凉无匹”三句,进一步强调了秋声的独特之处,它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却能带来强烈的凄凉感受,仿佛直接穿透心灵。接下来,“倾耳纱窗未已,短篱边、添个寒蟀”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描绘了一幅秋夜寒虫鸣叫的画面,增加了诗歌的生动性和画面感。
“等闲觅。此声何处,似南仍北”则表达了对秋声来源的探寻与困惑,这种声音似乎来自四面八方,难以捕捉其源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接下来,“我本悲秋词客。怎禁他、啾啾唧唧”两句,诗人自述其作为悲秋之人,面对这不绝于耳的秋声,内心不禁涌起无尽的愁绪。
“冷梦催醒,微吟凄断,愁来无迹”几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的表达,诗人似乎在梦中被这秋声唤醒,低声吟唱,愁绪弥漫,却无从寻觅其踪迹,表现了愁绪的深沉与难以言表。最后,“水咽云寒,只一夜、能使愁人头白”一句,以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声对人的影响,仿佛一夜之间就能让愁人白发苍苍,极富感染力。
“红闺夕。休更琼楼吹笛”结尾,诗人劝慰读者,在这样的夜晚,不妨放下外界的喧嚣,享受这份宁静与孤独,或许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整首诗通过对秋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面对自然变化时的复杂情感体验。
登寺寻盘道,那知是与非。
冻泉依细石,寒日淡斜晖。
村路飘黄落,山禽凌翠微。
数声牛上笛,老泪欲沾衣。
万木已西风,千山景象通。
岸拖秋草绿,日抹半山红。
穴蚁苔痕静,诗人眼界空。
水仙来往处,脉脉兴何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