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廿四畦,香魂仿佛认虞兮。
刘郎倘是修花谱,芍药丛中定误题。
姹紫嫣红廿四畦,香魂仿佛认虞兮。
刘郎倘是修花谱,芍药丛中定误题。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里百花齐放的景象,诗人将自然界中的花卉赋予了情感与生命,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
“姹紫嫣红廿四畦”,开篇即以“姹紫嫣红”形容花卉色彩斑斓,绚烂夺目,再以“廿四畦”点明花卉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营造出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画卷。这里,“畦”字形象地描绘了花卉排列整齐、有序生长的情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暗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精心安排的赞叹。
“香魂仿佛认虞兮”,这一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花卉的香气比作“香魂”,仿佛它们能够辨识历史人物虞姬的魂魄。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增添了诗句的文学韵味,也暗示了花卉与人类文化之间的某种联系,或许是在诉说花卉与历史、与人类情感的某种共鸣。
“刘郎倘是修花谱,芍药丛中定误题。”最后两句则通过假设的方式,设想如果刘郎(这里可能指的是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编写花卉谱,那么在芍药丛中可能会因错综复杂的相似之处而难以准确区分。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花卉种类多样性的深刻理解,也蕴含了对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一种感慨,以及对知识探索永无止境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花卉的细腻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景色,还蕴含了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深邃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