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寂音自赞四首·其二》
《寂音自赞四首·其二》全文
宋 / 释德洪   形式: 赞  押[灰]韵

三玄纲宗,壁立崔嵬。攀缘路绝,热恼心灰。

如化鲲鹏,不借风雷。盖自化耳,宁有法哉。

汾阳此秘,寂音揭开。手提大千,毫端往来。

(0)
鉴赏

这首诗以“寂音自赞四首(其二)”为题,由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佛法深邃理解与个人修行境界的追求。

“三玄纲宗,壁立崔嵬”,开篇即以“三玄”(道家经典《周易》、《老子》、《庄子》)为根基,喻佛法之高深,如同巍峨的山峰,难以攀登。这既是对佛法境界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自己修行之路的自我期许。

“攀缘路绝,热恼心灰”,进一步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艰难与挑战。在追求佛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仿佛无路可走,内心的烦躁与困扰也随之消散,暗示了通过修行达到内心平静的过程。

“如化鲲鹏,不借风雷”,以“化鲲鹏”为喻,说明真正的修行者无需借助外力,如同大鹏鸟一般,能够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表达了修行者内在力量的强大与自由。

“盖自化耳,宁有法哉”,强调修行的本质在于自我转化,而非依赖外在法则或规则,体现了佛教中“自度度他”的核心理念。

“汾阳此秘,寂音揭开”,“汾阳”可能是指唐代禅宗大师汾阳善昭,此处借以指明佛法的奥秘并非不可触及,而是需要通过内心的觉醒与探索来揭示。

“手提大千,毫端往来”,最后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者在宇宙间自由自在、无所不能的状态,手握着整个宇宙,笔尖在毫端间自如游走,象征着修行者达到了与宇宙合一的境界,心灵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展现了释德洪对于佛法深刻的理解和个人修行的追求,以及达到精神自由与宇宙和谐的理想状态。

作者介绍

释德洪
朝代:宋   生辰:1089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1089),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猜你喜欢

新春访马嵩高草亭留饮

步履寻春访草亭,东园嘉树蔼青青。

忽闻席上娇歌发,时有枝头好鸟鸣。

自是陶潜偏爱饮,何妨阮籍未全醒。

即看日暖和风至,近拟提壶出近坰。

(0)

游海珠寺·其四

绿树微遮两岸分,楼台隐映隔江津。

机心自息鸥盟我,俗客难寻老是宾。

临水清秋开罨画,濯缨深夜动星辰。

文溪逝水东流远,犹有馀波属后人。

(0)

寄嵇南川太史

叔夜擅风流,陶情水石幽。

一春多中酒,几日不梳头。

对月移歌席,披烟弄钓舟。

何时理棹去,同尔竹林游。

(0)

送东崖李都阃入觐还楚

十年楚国驰驱日,此夕京华邂逅间。

素向幕中穷虎略,远从天上觐龙颜。

九疑木叶飞红雨,七泽波涛涌雪山。

惆怅相逢又相别,几时重听佩声还。

(0)

与徐长谷谈秦中山水

终南少室敞遥天,曲径斜盘万壑烟。

春煖三花香霭合,云开二华翠微连。

金光夜映瑶台草,珠露朝含玉井莲。

拟采流霞泛丹液,双飞凫舄下秦川。

(0)

秋日怀诸弟

经年沧海别,客思怯风波。

岭外寄书少,梦中相见多。

秋声落寒竹,雨意澹烟萝。

忍听鹡鸰语,双双奈尔何。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鱼玄机 魏收 孟昶 刘辩 黄爵滋 何基 王诜 张旭 曾布 黎士弘 刘仁本 陈洪绶 马致远 李朴 张仲素 高其倬 柳恽 聂夷中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