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涓出谷是何年,行止随时岂自怜。
欲接众流将助海,倘容尺地即瞻天。
纳污不畏迷空鉴,枉道还闻作怨弦。
此去桃花休带取,渔人曾未识溪前。
微涓出谷是何年,行止随时岂自怜。
欲接众流将助海,倘容尺地即瞻天。
纳污不畏迷空鉴,枉道还闻作怨弦。
此去桃花休带取,渔人曾未识溪前。
这首诗描绘了洞泉的特性与品格,通过洞泉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首联“微涓出谷是何年,行止随时岂自怜”,以洞泉之微小,从山谷中流出,不论岁月如何更迭,都随遇而安,不因自身渺小而自怜,展现出洞泉的淡泊与从容。
颔联“欲接众流将助海,倘容尺地即瞻天”,进一步描绘洞泉的胸怀与志向。它渴望与众多水流汇聚,共同滋养大海,即使只有一尺之地,也愿意向上仰望天空,表现了洞泉的广阔视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颈联“纳污不畏迷空鉴,枉道还闻作怨弦”,通过“纳污”与“枉道”的对比,赞扬了洞泉的包容与正直。它不畏惧接纳污浊,如同清澈的镜子一般,不被外界所迷惑;即使道路曲折,也听闻怨言,但依然坚守正道,不改初心。
尾联“此去桃花休带取,渔人曾未识溪前”,以桃花象征美好的事物,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表面的华丽与美好,就像渔人未曾发现溪流之前,桃花独自绽放一样,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平凡之中。这不仅是对洞泉品格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揭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洞泉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生价值和处世态度的思考,充满了哲理意味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