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北山儒隐》
《北山儒隐》全文
明 / 邓伯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芒草分畦夹颖区,远携书剑伴云居。

四民祈报同乡社,诸老章缝异里闾。

泉气冷涵茶灶润,岚光晴照竹窗虚。

唔咿隔壁声相应,应有儿孙夜读书。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生活画卷。首联“芒草分畦夹颖区,远携书剑伴云居”以芒草与书剑为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文人形象融合,展现了隐士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芒草象征着朴素与坚韧,书剑则代表了知识与修养,两者并置,既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暗示了精神追求。

颔联“四民祈报同乡社,诸老章缝异里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描述乡社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参与祭祀活动的情景,以及老人们在各自社区中的角色,展现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团结。这里的“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阶层,“同乡社”和“异里闾”则强调了社区内部的联系与差异,体现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颈联“泉气冷涵茶灶润,岚光晴照竹窗虚”转而描写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场景的和谐共生。泉水的清凉与茶灶的湿润相映成趣,阳光透过竹窗洒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暗含了隐士生活中的闲适与恬静,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尾联“唔咿隔壁声相应,应有儿孙夜读书”以声音作为线索,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深夜的书房。隔壁传来的读书声,不仅是对知识传承的象征,也是对后辈教育的重视与期待。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也深化了对隐居生活精神层面的探讨,即在宁静的环境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

综上所述,这首《北山儒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隐士生活的一个侧面,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生活,再到精神追求,全方位地呈现了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涵。

作者介绍

邓伯凯
朝代:明

邓伯凯,号迂叟。元末隐居不仕,洪武四年(一三七一)以经明行修荐授番禺县训导,升太平府教授。有《龙江八景诗》。《顺德龙江乡志》卷三有传。
猜你喜欢

予以壬戌六月十四日入都门癸亥五月十四日去国而中有闰月盖相距正一年矣慨然有赋二首·其二

一百七十里,我行谁谓赊。

期年初去国,度宿即还家。

事似谈春梦,身如寄客槎。

石帆村好在,重理旧桑麻。

(0)

书感

夺璧元知价不雠,屠龙谁信本无求。

哦诗声里岁时速,忧国泪边天地秋。

已欠谢安俱泛海,况无王粲与登楼。

此身著处凭君记,万里烟波没白鸥。

(0)

书感

壮岁功名妄自期,晚途流落鬓成丝。

临风画角晓三弄,酿雪野云寒四垂。

金锁甲思酣战地,皂貂裘记远游时。

此心炯炯空添泪,青史它年未必知。

(0)

书适二首·其二

心清绝欲早,才薄去官多。

月下时闲钓,云边每浩歌。

野堂青草覆,山市白驴过。

也有成功处,新降百万魔。

(0)

八十一吟

八十古云耄,吾今不啻过。

山程两芒屩,水宿一渔蓑。

鸡唱刘琨舞,牛疲宁戚歌。

春寒欺短褐,将奈此翁何。

(0)

九月初作四首·其三

碧海仙蓬感旧游,暮年心事转悠悠。

登高此去无多日,扶病重来又过秋。

十里楼台迷巷陌,万家砧杵戒衣裘。

平生剩欠观书债,四库留人未许休。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释普度 蒋敦复 钱时 薛嵎 谢元汴 释惟一 吴宽 周贺 余继登 杨冠卿 赵师侠 张子翼 罗万杰 吴则礼 陈舜俞 徐溥 岳正 卢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