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盘得玉卮,酌置乃相资。
问盘昔何为,久谢承觥思。
问卮今何幸,藉用声应随。
其始出一璞,何年秦越离。
双双契矜柲,两两蟠蛟螭。
有盖昭禹论,无当韩非辞。
互失倏已幻,巧合真复奇。
我无感慨者,为此兴赍咨。
设逢分镜人,宁不增辛悲。
玉盘得玉卮,酌置乃相资。
问盘昔何为,久谢承觥思。
问卮今何幸,藉用声应随。
其始出一璞,何年秦越离。
双双契矜柲,两两蟠蛟螭。
有盖昭禹论,无当韩非辞。
互失倏已幻,巧合真复奇。
我无感慨者,为此兴赍咨。
设逢分镜人,宁不增辛悲。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玉盘得玉卮》。诗中以玉盘和玉卮作为载体,展开了一番对物与物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首句“玉盘得玉卮,酌置乃相资”,描绘了玉盘与玉卮相遇并相互配合的情景,如同一对完美的伴侣,共同完成了一件事情。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器物以生命,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它们之间的和谐与默契。
接着,“问盘昔何为,久谢承觥思”和“问卮今何幸,藉用声应随”,诗人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了玉盘和玉卮过去与现在的意义和价值。玉盘曾承载过酒杯,而玉卮现在得以借声应随,两者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都体现了它们的存在价值。
“其始出一璞,何年秦越离”这一句,诗人追溯了玉盘和玉卮的起源,将它们的形成过程与历史联系起来,暗示了它们从一块璞玉到成为精美器物的过程,充满了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痕迹。
“双双契矜柲,两两蟠蛟螭”描绘了玉盘和玉卮在设计上的精巧与独特,它们的把手或装饰上可能雕刻着蛟龙等图案,增添了艺术美感和文化内涵。
“有盖昭禹论,无当韩非辞”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两件器物可能蕴含的历史故事或哲学思想,如大禹治水的故事或韩非子的学说,体现了它们不仅仅是日常用品,更是文化的载体。
“互失倏已幻,巧合真复奇”表达了对事物变化无常和偶然相遇的感慨,同时也赞美了这种巧合下的奇妙之美。
最后,“我无感慨者,为此兴赍咨”表明了诗人对这些器物背后故事的深深思考和感悟,以及对它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的珍视。
“设逢分镜人,宁不增辛悲”则以假设的方式,想象如果遇到能够理解这些器物背后故事的人,是否会因此而感到辛酸和悲伤,表达了对知音难遇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玉盘和玉卮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器物本身的美,更深入探讨了它们与历史、文化、哲学之间的关联,以及人与物之间的情感纽带,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