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于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
昔苦缿筒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
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
君于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
昔苦缿筒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
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用洪君畴韵送徐仲晦赴乡郡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出行的祝福,以及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思和理想。
“君于外物一毫轻,七聚争看锦昼行。”这两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诗中的“君”指的是徐仲晦,即将赴乡郡的友人。“外物”指的是世俗的名利和物欲,表明朋友对这些都持一种轻视的态度。而“七聚争看锦昼行”则是说人们都在追逐那些华丽而浮夸的事物,就像太阳(昼)底下众人争相观看精美的锦绣。
接下来的两句,“昔苦缿筒无路达,今欣蜡烛照天明。”表达了从昏暗到光明的转变。昔日虽然困顿,如同无法穿透的竹筒,但现在却如蜡烛点亮夜空,带来了希望和启示。
“潢池赤子思重活,青社饥民待再生。”这里提到的“潢池赤子”指的是贫苦的人们,而“青社饥民”则是形容那些在荒凉之地挣索食物的穷人。诗中表达了对这些底层人民重获新生的期望。
最后两句,“前哲贵分人以德,独清不若众皆清。”表明古代智者认为用道德来区分人的高低是可贵的,但如果只有个别的人保持清白,那还不如大家都能做到清廉。
整首诗既有对朋友离别时的美好祝愿,也蕴含着作者对于社会现实和理想状态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昔日与今日,贫苦人民与希望重生的描写,刘克庄表达了自己对于一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公正的待遇并保持清廉。
万千劫里小团沙,弹指高筵落桂花。
投辖来修新谱录,入襟饶有古云霞。
行杯上地江湖阔,发匣空山典籍华。
一斗张颠濡首墨,各搀剩酒写槎枒。
懒童挈瓶苦运泉,炊妪泪眦愁湿烟。
西房阴阴窗顶揭,案书打作羊毛毡。
关门早饭一堂坐,汎滥江湖狎单舸。
坐之不安眠亦可,魂梦摇摇恐难妥。
夜中声势差一停,南云漏赤微有星,星芒荦确天生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