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衣无已久,石榻尚依然。
不识寻山客,几人能爱贤。
绣衣无已久,石榻尚依然。
不识寻山客,几人能爱贤。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韦骧所作的《和唐韦相国盛山十二咏(其十一)绣衣石榻》。诗中描绘了绣衣与石榻的久远与静谧,表达了对隐逸之士的敬仰之情。
“绣衣无已久”,绣衣,古代官服的一种,这里象征着曾经的荣华与权力。诗人感叹,那件代表权力与荣耀的绣衣已经消失很久了,暗示着权力的更迭与世事的变迁。“石榻尚依然”,石榻,指的是一种用石头制作的坐具。诗人接着说,而那块见证了无数岁月的石榻,却依旧静静地存在着,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不变。
“不识寻山客”,“寻山客”在这里指的是那些追求自然、远离尘嚣的隐士或游者。诗人感慨,这样的寻山客,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呢?这句诗不仅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也暗含了一种对现实社会中浮躁与功利的批判。
“几人能爱贤”,“贤”在这里泛指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诗人最后发问,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去欣赏和爱戴这样的人呢?这句话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也是对真正人才被忽视的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比绣衣与石榻的存续状态,以及对寻山客与贤者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世态炎凉以及对理想人格的深刻思考。
长安狭斜路,轩盖日追随。
突如流星转,叱咤成风雷。
拂剑平明去,垂鞭日暮回。
市人皆辟易,言从天上来。
敝裘款段马,平生寡所谐。
虚薄乖时用,中道且徘徊。
顾问何为者,栖栖逐尘埃。
挥手谢时贵,王孙只自哀。
燕诏不可作,孰扫黄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