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兮有南风,下此沛然雨。
皇天初震怒,盍燎缁黄侣。
端来丹山凤,况戢螽斯羽。
君诗如民谣,能共天公语。
薰兮有南风,下此沛然雨。
皇天初震怒,盍燎缁黄侣。
端来丹山凤,况戢螽斯羽。
君诗如民谣,能共天公语。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风雨即将来临的图景,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春雨持有一种期待和喜悦的情感。诗中“薰兮有南风”开篇,便设定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场景,其中“薰兮”一词形容春天的暖气,预示着春意渐浓,而“有南风”则暗示了风从温暖的南方吹来,这是春雨到来的先兆。
紧接着,“下此沛然雨”一句,便直接点出了诗人期待的结果——丰沛的春雨。这里的“沛然”形容雨水充沛而下,给予大地以滋润,同时也洗涤了一年之际的尘埃与烦恼。
“皇天初震怒,盍燎缁黄侣”这两句,则通过对天气变化的描绘,增强了雨水来临前的紧张感。这里的“皇天初震怒”表明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似乎天公即将发怒,而“盍燎缁黄侣”则形容云层翻腾,色彩斑斓,给人以大自然力量即将爆发的感觉。
然而,在这股强烈的自然力面前,诗人却转而描写了一幅祥瑞的景象:“端来丹山凤,况戢螽斯羽。”这里的“端来丹山凤”可能指的是传说中的神鸟凤凰降临于丹山之巅,而“况戢螽斯羽”则形容凤凰舒展其华丽的羽毛。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暗示着雨水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吉祥的象征。
最后,“君诗如民谣,能共天公语。”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有一定的自信和满意。这里的“君诗如民谣”意味着诗人的诗歌平易近人,如同民间流传的谣曲一样亲切可亲,而“能共天公语”则表明诗人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与自然界对话,与天地万物共同语言,这既是诗人对于自己艺术追求的一种表达,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宇宙有一种敬畏之心。
斜阳淡淡波纹皱,短短苏堤柳。
柳边谁说是苏家,一点秋坟满地落秋花。
西湖岁岁芙蓉老,多少才人吊。
不知谁更吊才人,惟有寒虫细细咒黄昏。
乍暖轻寒,原来是清明时节。
但一例繁华过了,便成消歇。
盖地梨花幽巷晚,漫天新柳红楼月。
最苦是恨极忆前欢,难收拾。
年来事,心头切,人间恨,无时绝。
道春残一半,花还堪折。
莫惜芳菲留不住,明年暗祝空枝发。
恐怕是未敢向人啼,背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