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观天地间,物物无非易。
有情洎无情,与我固真一。
伏羲未仰俯,卦象已先画。
乾坤易之门,神机尽开辟。
周文鲁仲尼,传授何太密。
古今元共处,心心印空寂。
展编韦三绝,门人岂语诘。
曾高本愚鲁,超然入于室。
子思中庸篇,孟轲仁义术。
于易初不言,此道皎如日。
寥落馀千载,学者空陈迹。
条叶竞寻采,几人撷其实。
盘根有仙李,灵芽一枝出。
衣钵自家传,独智探圣域。
契兹三圣书,羹墙面相觌。
雅怀亲炙愿,进退终局蹐。
达人具大观,胸次吞溟渤。
斐章露肝胆,犹愧多言失。
傥许接玄谈,平生事已毕。
谛观天地间,物物无非易。
有情洎无情,与我固真一。
伏羲未仰俯,卦象已先画。
乾坤易之门,神机尽开辟。
周文鲁仲尼,传授何太密。
古今元共处,心心印空寂。
展编韦三绝,门人岂语诘。
曾高本愚鲁,超然入于室。
子思中庸篇,孟轲仁义术。
于易初不言,此道皎如日。
寥落馀千载,学者空陈迹。
条叶竞寻采,几人撷其实。
盘根有仙李,灵芽一枝出。
衣钵自家传,独智探圣域。
契兹三圣书,羹墙面相觌。
雅怀亲炙愿,进退终局蹐。
达人具大观,胸次吞溟渤。
斐章露肝胆,犹愧多言失。
傥许接玄谈,平生事已毕。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上李西美制置》,通过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观察,诗人表达了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认为世间万物皆遵循易理,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都与自己本质上相通。诗人追溯到伏羲和周文王、孔子等圣贤,他们对易的理解和传承紧密而深远,犹如日光般明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学的真谛被忽视,人们只是表面追寻,鲜有人能真正领悟其精髓。诗人提到李西美,称其为有仙人之姿的人物,能够传承易学的衣钵,深入探究圣人的智慧领域。
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有机会亲炙李西美的教诲,无论进退都能保持谦逊谨慎的态度。他认为通达之人具有宏大的视野,能包容万物,而自己的表达虽然坦诚,但仍担心言语不足。最后,诗人表达了对深奥易理的向往,若能与李西美进行深入的讨论,他的人生追求便已圆满。
整首诗以易学哲理为主线,寓含了对学术传承的感慨和个人求知的渴望,体现了宋代理学士大夫的学术追求和精神风貌。
裁春衫寻芳。
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
几度因风残絮,照花斜阳。
谁念我,今无裳?
自少年、消磨疏狂。
但听雨挑灯,攲床病酒,多梦睡时妆。
飞花去,良宵长。
有丝阑旧曲,金谱新腔。
最恨湘云人散,楚兰魂伤。
身是客、愁为乡。
算玉箫、犹逢韦郎。
近寒食人家,相思未忘苹藻香。
鸳鸯拂破苹花影,低低趁凉飞去。
画里移舟,诗边就梦,叶叶碧云分雨。
芳游自许。
过柳影闲波,水花平渚。
见说西风,为人吹恨上瑶树。
阑干斜照未满,杏墙应望断,春翠偷聚。
浅约挼香,深盟捣月,谁是窗间青羽。
孤筝几柱。
问因甚参差,暂成离阻。
夜色空庭,待归听俊语。
杏烟娇湿鬓。
过杜若汀洲,楚衣香润。
回头翠楼近。
指鸳鸯沙上,暗藏春恨。
归鞭隐隐。
便不念、芳盟未稳。
自箫声、吹落云东,再数故园花信。
谁问。
听歌窗罅,倚月钩阑,旧家轻俊。
芳心一寸。
相思后,总灰尽。
奈春风多事,吹花摇柳,也把幽情唤醒。
对南溪、桃萼翻红,又成瘦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