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已辞淮水湄,底物遗我堪解颐。
风味不除惟白堕,典刑犹在有黄鹂。
老夫只觉禅坐好,儿辈争论句法奇。
到处何曾问炊米,半生人笑北湖痴。
青春已辞淮水湄,底物遗我堪解颐。
风味不除惟白堕,典刑犹在有黄鹂。
老夫只觉禅坐好,儿辈争论句法奇。
到处何曾问炊米,半生人笑北湖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对于青春逝去的感慨和对生活态度的转变。"青春已辞淮水湄,底物遗我堪解颐"表达了时光流逝,年轻时期已经离开,而留给诗人的只有可以享用的美味。这里的“底物”指的是那些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的事物,“堪解颐”则意味着这些东西能让人感到愉悦。
"风味不除惟白堕,典刑犹在有黄鹊"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鲜明地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与现在的感受。即使美好的风味还未消失(“风味不除”),但那些过去的快乐时光已经成为记忆(“惟白堕”)。而“典刑犹在有黄鹊”则暗示着某种过去的忧虑或是痛苦仍然存在,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但就像黄鹊依旧在那里一样,这些忧虑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老夫只觉禅坐好,儿辈争论句法奇"显示了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转变。年轻时可能追求的是世俗的成功和学问,现在作为一位老者,他发现禅坐带来的宁静和平和是最好的享受。而“儿辈争论句法奇”则反映出年轻的一代仍在为学问和名利所困,诗人对此感到超然。
"到处何曾问炊米,半生人笑北湖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淡泊心态。他从不在意物质上的得失(“到处何曾问炊米”),而是以一种平常心看待世间的纷争。最后,“半生人笑北湖痴”则显示出诗人对于自己一生的选择持有一种自嘲和超脱的态度,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是一直生活在北湖,他也没有被世俗所束缚。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时间流逝带来的变化,以及个人对于生活态度的转变。它不仅描绘了一位老者的感慨,更展示了一种超脱红尘、淡泊明志的人生哲学。
吁嗟天地何梦中,魈魌日夜嘘寒风。
万物元气销铄尽,文章千古无时穷。
先生驱文挟风雨,笔势不停心自语。
頖池水暖芹正香,物换星移时不鲁。
昔鲁东门已无人,况今门外车马尘。
飞尘著天黑如漆,灵光一点争嶙峋。
新进少年竞浮靡,妆点春妍学桃李。
贞元朝士已无多,不识伯淳堪愧死。
江空岁晚雪满天,钱塘风景经几年。
片言只字落人世,至今识者犹能传。
愧乏新诗送盘谷,恨别情多歌不足。
语言憔悴更可怜,故都写作断肠曲。
潸然老泪愁天津,铜驼巷陌荆棘深。
吴云江树黯无色,千里共此凄凉心。
昌黎博士头已白,籍湜当年门下客。
俱是乾坤无用人,一见新诗重相忆。
噫嘻斋前烟雨凄,横江老鹤今来归。
我欲附之翎翅短,此情寄与东风飞。
《寄庐陵刘国博会孟先辈》【宋·连文凤】吁嗟天地何梦中,魈魌日夜嘘寒风。万物元气销铄尽,文章千古无时穷。先生驱文挟风雨,笔势不停心自语。頖池水暖芹正香,物换星移时不鲁。昔鲁东门已无人,况今门外车马尘。飞尘著天黑如漆,灵光一点争嶙峋。新进少年竞浮靡,妆点春妍学桃李。贞元朝士已无多,不识伯淳堪愧死。江空岁晚雪满天,钱塘风景经几年。片言只字落人世,至今识者犹能传。愧乏新诗送盘谷,恨别情多歌不足。语言憔悴更可怜,故都写作断肠曲。潸然老泪愁天津,铜驼巷陌荆棘深。吴云江树黯无色,千里共此凄凉心。昌黎博士头已白,籍湜当年门下客。俱是乾坤无用人,一见新诗重相忆。噫嘻斋前烟雨凄,横江老鹤今来归。我欲附之翎翅短,此情寄与东风飞。
https://shici.929r.com/shici/WPGUERy3.html
此时不忍抱遗材,欲把文章扇冷灰。
见说读书堂尚在,瓣香寄与谒东莱。
肄习素未丰,摸索强剸裁。
铢黍概闻见,谆吃奚述哉。
三捷黜疏慵,湛潜散郎偕。
望道几何高,人事宁免乖。
眼中悠悠者,樵牧供谈谐。
披卷想前芬,肮脏无敌才。
功名不复朽,荣观竟烟埃。
幽幽畸人居,黄花荐醁醅。
所求一日富,不足语时侪。
寄言繁华侣,莫嗤钝如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