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多男效秦赘,赘男与人如接树。
抱他根本作春色,为荣为枯信天赋。
小儿拜我下堂行,双丱垂疏绣襦裤。
欣欣何省傍人门,离家苦动爷娘虑。
老夫为渠且莞尔,儿债眼前宽一步。
吴人多男效秦赘,赘男与人如接树。
抱他根本作春色,为荣为枯信天赋。
小儿拜我下堂行,双丱垂疏绣襦裤。
欣欣何省傍人门,离家苦动爷娘虑。
老夫为渠且莞尔,儿债眼前宽一步。
这首明代沈周的《徐甥子修童赘》描绘了一幅吴地风俗画,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男孩成年后的传统习俗——童养媳制度。诗中以“吴人多男效秦赘”起笔,暗示了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如同秦地的习俗一样。赘男被比喻为树干,被人抱持,象征着生活的依托和命运的安排,其荣枯由天定,体现了宿命论的思想。
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小男孩穿着华丽的服饰,拜见长辈的情景,展现了童养媳家庭的热闹与喜庆,但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因为小孩尚未真正理解生活的艰辛,只是欢欣雀跃,不知门外世界的忧虑。这句“欣欣何省傍人门,离家苦动爷娘虑”揭示了家庭的矛盾和担忧。
最后,老夫对孩子的宽容和理解,以“儿债眼前宽一步”表达,体现出亲情的温暖和对下一代的关爱。整体来看,这首诗以轻松幽默的笔触,寓言般地揭示了当时社会习俗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温情。
君不见少谷子,饥寒卧病长安里。
长安腊月雪一丈,怪尔朝来何技痒。
陵晨扫雪为小山,数峰突出窗户间。
我时过门访子入,子也阶前荷锄立。
乱垂散发杂尘垢,斜挽短衣半沾湿。
忆子前年览吴越,东游四明寻禹穴。
惯矜赤脚踏层冰,苦觅黄精斸山雪。
平生好奇心未已,今朝作戏聊复尔。
斲冰积雪止俄顷,走海驱山宛相似。
仄崖崩壁色悽怆,玉膏乳窦阴森爽。
磊砢初惊大禹凿,戍削翻疑巨灵掌。
君不见五侯甲第当此时,红罗斗帐流苏垂。
铜盘烧爉綵云散,玉袖拂面香风吹。
吁嗟如子何为尔,低眉蹙頞冻欲死。
范云移官赴南署,买舟官河下江去。
君家住在岷峨西,回首江东望乡处。
蜀客吴人解相笑,可惜风流本同调。
江左应传洛下吟,尚书更羡台中妙。
尚书台中多暇日,相逐郎官骑马出。
载酒观棋乐未稀,登山临水情非一。
眼中六代繁华地,吊古悲歌动人意。
冶城无复谢公行,新亭曾洒周郎泪。
君向吴城我燕市,年来亦忆莼鲈美。
幸为传声谢顾荣,何时共饮三江水。
伊昔游京邑,周旋预簪裾。
亲仁值贤哲,汎爱及顽疏。
出处或异趣,聚散罕同居。
今来再晤对,奄忽十载馀。
十载俱南北,行路何倾侧。
色斯子奋飞,明夷我垂翼。
失道愧先迷,知几服深识。
握手惨无言,抚心空叹息。
叹息亦何为,迍邅丁此时。
凤至乐周德,麟伤悲鲁衰。
既往亮无及,将来犹可追。
所忧日月逝,壮志已陵迟。
陵迟竟无成,世故更相婴。
平生陷悔吝,晚节企幽贞。
无咎庶言慎,有禄不可荣。
要子同心事,千秋扬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