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碧到天涯树。都付与、蝉声去。
小曳孤筇门外拄。
柳阴天半,丝儿挂著,一寸斜阳住。
萧疏鬓影看看暮。只向人、闲饱清露。
记得停琴凉共伫。
画楼倚遍,曲廊立尽,肠断无寻处。
无情碧到天涯树。都付与、蝉声去。
小曳孤筇门外拄。
柳阴天半,丝儿挂著,一寸斜阳住。
萧疏鬓影看看暮。只向人、闲饱清露。
记得停琴凉共伫。
画楼倚遍,曲廊立尽,肠断无寻处。
这首《青玉案·闻蝉》以蝉声为线索,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寂静与哀愁。开篇“无情碧到天涯树”,以“无情”二字点明蝉声虽动听却也带有一丝凄凉,引出对远方景色的遐想。接着“都付与、蝉声去”,将满目所见的景致都寄托在蝉鸣之中,赋予蝉声以深远的情感色彩。
“小曳孤筇门外拄。柳阴天半,丝儿挂著,一寸斜阳住。”这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孤筇独行于柳阴之中的画面,斜阳仿佛被丝线般缠绕,静止不动,营造出一种时间凝固的氛围,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萧疏鬓影看看暮。只向人、闲饱清露。”这里以“萧疏鬓影”形容岁月的痕迹,与“暮”字呼应,表达了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而“闲饱清露”则是在清冷的露水中寻求片刻的宁静与慰藉,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最后,“记得停琴凉共伫。画楼倚遍,曲廊立尽,肠断无寻处。”诗人回忆起曾经与友人共同停琴赏月的温馨场景,如今却只能独自倚楼、立廊,四处寻找那份曾经的欢愉,却再也找不回,表达了深深的失落与哀伤。
整首词通过蝉声这一自然元素,巧妙地融入了个人情感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又略带忧郁的艺术氛围,展现了清代文人对于生命、时间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思考。
薄有田园种斗升,两儿传授读书灯。
客来一局三杯酒,王十朋如赵十朋。
下帷精舍远尘繁,境静心清事不关。
案上忘机有黄卷,眼中得趣是青山。
林泉欲共高僧老,事业未容吾辈闲。
准拟他年挂冠后,飘然杖履白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