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沈沈灯影明,卷书兀坐忽三更。
不知船外风多少,但听满江波浪声。
春夜沈沈灯影明,卷书兀坐忽三更。
不知船外风多少,但听满江波浪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深夜独坐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内心的思绪。
首句“春夜沈沈灯影明”,描绘了一幅春夜深沉,灯火明亮的画面。春天的夜晚,虽然深沉,但灯光却异常明亮,营造出一种既静谧又温暖的氛围。
次句“卷书兀坐忽三更”,描述了诗人放下手中的书籍,独自坐着,不知不觉间已到了三更时分。这里的“兀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静坐的状态,而“忽”字则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以及诗人沉浸于思考或回忆中的状态。
后两句“不知船外风多少,但听满江波浪声”,进一步深化了夜晚的意境。诗人似乎置身于江边,虽然无法直接感知船外的风力大小,但能清晰地听到江面上波浪拍打的声音。这不仅展现了夜晚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或许是对远方的思念,或是对未来的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静谧而又充满想象的夜晚场景中,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深思。
群山走沧海,南戒开越门。
峨峨观察使,坐镇潮梅循。
驻节古揭阳,一官清而尊。
南辖极罗浮,坡仙屐齿存。
谁携洞天石,磊砢开西园。
园中何所有,花木环当轩。
自官传舍视,榛莽日翳昏。
文明变草昧,公复开其屯。
异石扶使立,奇花植令蕃。
春风与夏雨,草木初承恩。
岂惟逮草木,民庶咸欣欣。
阴阳气互伏,节候交寒温。
晓视花上露,已作秋霜痕。
登高望远海,濛濛遮朝暾。
青山何苍茫,一发连中原。
秋心正伊郁,安能寂无言?
自持千古心,远与坡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