畿邦初占地,朝议又兴屯。
谁引河边骨,来依楼上魂。
畏兵穿小户,避赋去颓垣。
舅氏今垂老,荒尊到古原。
畿邦初占地,朝议又兴屯。
谁引河边骨,来依楼上魂。
畏兵穿小户,避赋去颓垣。
舅氏今垂老,荒尊到古原。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畿邦初占地,朝议又兴屯",开篇便点出战乱与动荡的社会背景,国家初定,朝廷却再次兴起屯田政策,暗示了社会秩序的不稳定。接着"谁引河边骨,来依楼上魂",通过河边的枯骨和楼上的亡魂,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死亡与哀伤,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悲痛与绝望的世界。
"畏兵穿小户,避赋去颓垣",进一步描绘了百姓为了躲避战争和赋税,不得不离开家园,四处流浪的场景。"畏兵"二字,道出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避赋"则反映了赋税之重,使得人们不得不放弃家园,寻找生存之地。"舅氏今垂老,荒尊到古原",最后两句则以一位垂暮之年的舅舅为例,他带着家人来到荒凉的古原,表达了战乱中家庭破碎、亲人离散的凄凉境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揭示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在动荡时期普通百姓的苦难与无奈。诗人以悲悯之心,展现了对战争受害者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细皱卷寒波,轻明笼白雾。
何以相徘徊,岁晚正凝冱。
枕攲一尺竹,被展几幅布。
贤哉楮先生,不以贫不顾。
夜玉围红绡,羞涩强自赋。
书生说富贵,志士安贫素。
风惊银海潮,春在明月库。
先生睡方浓,不觉糟床注。
山如天目高,水如天目急。
明月如乡人,不速推户入。
问月从何来,天梯几何级。
辛勤度参井,万里远相及。
碧透银河乾,清浸玉宇湿。
穆金无限波,潋滟手可汲。
萤驾风叶迁,蛩枕露梗泣。
边秋徂年悲,匣古铜华涩。
稻畦抱瓮灌,茅屋索绹葺。
月兮随我归,买酒共君吸。
风竹吹香,水枫鸣绿,睡觉凉生金缕。
镜底同心,枕前双玉,相看转伤幽素。
傍绮阁、轻阴度。飞来鉴湖雨。近重午。
燎银篝、暗薰溽暑。罗扇小、空写数行怨苦。
纤手结芳兰,且休歌、九辩怀楚。
故国情多,对溪山、都是离绪。
但一川烟苇,恨满西陵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