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嫌荒寂南禅寺,斜日肩舆偶独来。
古树迎人僧径僻,秋光如水稻花开。
寻常薄酒留真偈,三两青衿恰侍陪。
识破华严无一字,更容何物入灵台。
不嫌荒寂南禅寺,斜日肩舆偶独来。
古树迎人僧径僻,秋光如水稻花开。
寻常薄酒留真偈,三两青衿恰侍陪。
识破华严无一字,更容何物入灵台。
这首明代诗人林光的《福源寺偶赋》描绘了一次偶然探访南禅寺的经历,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的静谧与自然之美。
首句“不嫌荒寂南禅寺”,诗人表达了对寺庙环境的独特情感,不因荒寂而生厌,反而心生亲近之意。接着“斜日肩舆偶独来”描绘了探访的时间和方式,夕阳西下,乘着轿子独自前往,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
“古树迎人僧径僻”一句,通过“古树”与“僧径”的描写,不仅勾勒出寺庙的古老与幽静,也暗示了僧侣生活的简朴与深邃。而“秋光如水稻花开”则将秋天的景色与稻田的生机巧妙融合,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与美丽。
“寻常薄酒留真偈”描述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交流,通过“薄酒”与“真偈”的对比,既体现了佛教文化中对物质的淡泊,又展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与共鸣。“三两青衿恰侍陪”则描绘了年轻僧侣的陪伴,为这次探访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温暖。
最后,“识破华严无一字,更容何物入灵台”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法深刻理解后的内心感悟。通过“华严”这一佛教经典,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智慧与真理无需言语,心灵自能领悟。这不仅是对佛教思想的赞美,也是对自身心灵净化过程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宗教以及自我内心的探索与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思的作品。
梦绮春明,对黄花秀色,西风沈醉。
皎镜玉霜,人天更无红紫。
歌尘荡入云罗,幻璧月、琼枝奇丽。应记。
记瑶台旧游,霓裳仙队。芳倩竞蓉桂。
向梅边清课,须为桃李。十二翠屏,消得护花心事。
多情见说江东,占俊约、陈髯浑似。兰佩。
渺余怀、秋容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