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横太虚,大地浮香海。
六尘蔽性天,四大遍法界。
劫火洞然时,此个坏不坏。
何必待烧尽,然后无障碍。
须弥横太虚,大地浮香海。
六尘蔽性天,四大遍法界。
劫火洞然时,此个坏不坏。
何必待烧尽,然后无障碍。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宇宙与个体、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诗人运用了佛教中的概念,如“须弥”、“太虚”、“大地”、“香海”、“六尘”、“四大”、“法界”、“劫火”,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
“须弥横太虚,大地浮香海。” 开篇即以“须弥山”与“太虚”、“大地”与“香海”的对比,描绘出一个既宏大又细腻的宇宙景象。须弥山象征着宇宙的中心或至高点,太虚则代表无垠的空间,大地则是物质世界的根基,而香海则暗示着生命的气息与美好。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宇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隐含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
接下来,“六尘蔽性天,四大遍法界。” 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宇宙与个体的关系。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它们是外界事物通过感官作用于心灵的媒介,但往往遮蔽了本性的清明。四大则是地、水、火、风四种元素,它们构成了万物的基础,同时也遍布于法界之中,即一切存在的领域。这句诗表达了宇宙万物虽由四大构成,但个体的本性却可能被外界所遮蔽,需要通过修行来揭示。
“劫火洞然时,此个坏不坏。” 描述了宇宙变迁的永恒过程。劫火代表着宇宙毁灭与重生的过程,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在这样的过程中,有些东西可能会被摧毁,但也有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此个坏不坏”则引人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变与永恒。这里可能暗指了灵魂、真理或是某种超越物质的存在,是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的。
最后,“何必待烧尽,然后无障碍。” 这句话是对前文的总结,也是对人生智慧的启示。它鼓励人们不必等到经历彻底的毁灭(如生命的终结)才去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理解宇宙的本质。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和修行,人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体验到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自由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引导读者思考宇宙与个体、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