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人摇落感西风,乾鹊声喧故恼公。
莫怪诗篇多涕泪,久因丝竹废期功。
愁同河汉难填羽,身比蛛丝畏罥笼。
万事只今多计拙,不教乞巧句徒工。
羁人摇落感西风,乾鹊声喧故恼公。
莫怪诗篇多涕泪,久因丝竹废期功。
愁同河汉难填羽,身比蛛丝畏罥笼。
万事只今多计拙,不教乞巧句徒工。
这首诗《七夕感事》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首联“羁人摇落感西风,乾鹊声喧故恼公”,开篇即以“羁人”自喻,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这既是自然界的景象,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乾鹊的喧闹声,本应是带来吉祥的象征,却在诗人这里变成了“故恼公”的原因,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忧愁的情绪。
颔联“莫怪诗篇多涕泪,久因丝竹废期功”,诗人直抒胸臆,解释了为何诗中常有泪水,是因为长久以来,音乐与诗歌成为了他排遣忧愁的方式,但如今却因为某种原因而无法继续,这种无奈与失落跃然纸上。
颈联“愁同河汉难填羽,身比蛛丝畏罥笼”,将个人的愁绪比作难以填满的银河,形象地表达了愁绪的深重与无尽。同时,将自己比作蜘蛛丝,害怕被捕捉,隐含着对束缚与自由的渴望。
尾联“万事只今多计拙,不教乞巧句徒工”,总结了诗人的感慨,指出在当前的世态下,无论做什么都显得力不从心,即便是写诗这样的技艺,也显得徒劳无功。这一联既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时代背景的反思。
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枣边柳边木耳生,稻粳畦外小船行。
量晴野老方愁雨,多少荒陂不可耕。
病因饮酒得,病愈酒难忘。
故人知我癖,贻我书八行。
劝我申酒戒,毋为狂药伤。
当此秋清夜,明月白露光。
白露沾我衣,明月照我床。
焚香不能寐,怀人天一方。
虫声正聒耳,修夜殊未央。
此际若不饮,余生何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