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屦觅春色,行遍大江西。
访花问柳,都自无语欲成蹊。
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
征辔晚乘月,渔钓夜垂丝。诗书帅,坐围玉,尘挥犀。
兴方不浅,领袖风月过花期。
只恐梅梢青子,已露调羹消息,金鼎待公归。
回首滕王阁,空对落霞飞。
杖屦觅春色,行遍大江西。
访花问柳,都自无语欲成蹊。
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
征辔晚乘月,渔钓夜垂丝。诗书帅,坐围玉,尘挥犀。
兴方不浅,领袖风月过花期。
只恐梅梢青子,已露调羹消息,金鼎待公归。
回首滕王阁,空对落霞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炎正的《水调歌头(其二)呈辛隆兴》。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在春天的大江西岸游历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和对太平盛世的赞颂。
"杖屦觅春色,行遍大江西。" 这两句开篇便以诗人寻春之旅作为切入点,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景色的向往和探求。诗人的步履涉足在辽阔的大江西岸,感受着春意盎然的气息。
"访花问柳,都自无语欲成蹊。"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在游历中对自然界的亲近与询问,但似乎连花和柳也无法表达出内心的喜悦,感慨万千却难以言说。
"不道七州三垒,今岁五风十雨,全是太平时。" 诗人在这里指出了通常所说的战乱之地——七州三垒,在这春天竟然和煦安宁,享受着适宜的风调雨顺,这正是太平盛世的写照。
接下来的几句:"征辔晚乘月,渔钓夜垂丝。诗书帅,坐围玉,尘挥犀。兴方不浅,领袖风月过花期。" 描述了诗人在这美好春天里的悠然自得,晚上乘着明月回归,夜里垂钓捕鱼的闲情逸致,同时也表达了对书卷和诗篇的热爱,以及内心世界的澄清与高洁。最后一句则是对自己兴趣深广、领悟风雅之美、享受春天美好的肯定。
"只恐梅梢青子,已露调羹消息,金鼎待公归。"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担忧,梅花已经开放,春意渐浓,但同时也传来了外界的信息,提醒自己要回到现实中去。而"金鼎待公归"则是期待着友人的归来,可能是诗人对辛隆兴的一种期盼。
最后两句:"回首滕王阁,空对落霞飞。" 诗人在这里回望历史上著名的滕王阁,却只见落霞飘逸,感慨万千,这或许是诗人对于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某种情感交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在太平盛世中对美好生活的享受,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结鸥邻,寻酒伴,尘事记来少。
门系渔船,刚道草堂好。
野桥几树官梅,角声归马,暗惊断、绿情红调。
旧行到。梦廊无主风花,亲人在鱼鸟。
灯火邻家,年语待莺报。
那回拚忍清寒,清寒休诉,漫吹入、边愁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