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夷宫中箭如雨,芒砀山前五云起。
沛公提剑走咸阳,百二河山属真主。
乌骓已逝走狗烹,威加四海来故乡。
台前父老奉觞寿,酒酣激烈歌声长。
高皇龙去台应朽,猛士何人四方守。
落日悲风动地来,萧萧但见台前柳。
岂不闻姑苏草长游糜鹿,铜爵年深野狐哭。
唯有陶唐三尺阶,千载人思太平福。
望夷宫中箭如雨,芒砀山前五云起。
沛公提剑走咸阳,百二河山属真主。
乌骓已逝走狗烹,威加四海来故乡。
台前父老奉觞寿,酒酣激烈歌声长。
高皇龙去台应朽,猛士何人四方守。
落日悲风动地来,萧萧但见台前柳。
岂不闻姑苏草长游糜鹿,铜爵年深野狐哭。
唯有陶唐三尺阶,千载人思太平福。
这首明代童轩的《过歌风台》描绘了一幅历史场景,以歌颂刘邦(沛公)的功业和其后的变迁。首句“望夷宫中箭如雨,芒砀山前五云起”展现了楚汉战争中的激烈战斗,暗示了刘邦在鸿门宴后的逃亡与崛起。接着,“沛公提剑走咸阳,百二河山属真主”歌颂了刘邦攻入咸阳,成为天下之主的壮举。
“乌骓已逝走狗烹,威加四海来故乡”暗指项羽失败后,刘邦的胜利及其回乡时的荣耀。“台前父老奉觞寿,酒酣激烈歌声长”描绘了当地百姓对新主的敬仰和庆祝,气氛热烈。
然而,诗人也寓言性地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高皇龙去台应朽,猛士何人四方守”,暗示即使刘邦离去,后继者能否保持江山稳固尚存疑问。最后,“落日悲风动地来,萧萧但见台前柳”以景结情,夕阳西下,风声凄凉,只有台前的柳树见证了历史的沧桑。
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借姑苏台的荒凉和铜爵台的野狐哀鸣,寓言王朝衰败,而陶唐盛世的遗迹则象征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英雄的赞美,也有对历史兴衰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