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谁天外哭声长,有客归程何太忙。
同爨情亲如五服,升堂义重比诸郎。
昔人浇薤蒸梨事,即我浮家泛宅傍。
叹息白头陶母意,中秋三日转凄凉。
他谁天外哭声长,有客归程何太忙。
同爨情亲如五服,升堂义重比诸郎。
昔人浇薤蒸梨事,即我浮家泛宅傍。
叹息白头陶母意,中秋三日转凄凉。
这首宋朝林亦之的《稚春母郑氏挽词》表达了诗人对亡母的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首句“他谁天外哭声长”以悲凉的哭声开篇,暗示了母亲离世后的空寂与哀伤。次句“有客归程何太忙”则通过客人的匆忙回家,反衬出诗人自己因丧母而无法从容的心情。
“同爨情亲如五服”回忆起母子间的深厚亲情,如同五服之亲一般紧密。五服是中国古代丧葬礼制中表示亲属关系远近的等级,这里用来形容母子关系的亲密无间。“升堂义重比诸郎”进一步强调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和她所承载的伦理责任,比作家中其他男丁更为重要。
“昔人浇薤蒸梨事”引用典故,可能是指古人孝顺母亲的故事,如汉代董永卖身葬父的传说,以此寄托对母亲的追思。“即我浮家泛宅傍”表达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即使居无定所,也始终将母亲的影子铭记在心。
最后两句“叹息白头陶母意,中秋三日转凄凉”以陶母的典故收尾,陶母是东晋名士陶侃的母亲,她曾独自抚养陶侃,此处借指诗人感叹自己年老体衰,中秋佳节却无法陪伴母亲,倍感凄凉。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深深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怀念和失去母爱的哀痛。
繄古道之久混兮,谓渭浊而泾清。
耳所适以是悦兮,纷瓦釜兮雷鸣。
岂大雅之不作兮,由世尚之所徵。
何独子之好古兮,得非姱节而特行。
念朱弦之既绝兮,岂鸾胶之足凭。
谅吾朴之弗凿兮,又何恤乎亏成。
振寥寥之孤响兮,嗟彼聋俗。
而畴顾当郑卫之声哇兮,乃独唱乎咸濩。
惟心游于太古兮,发冲泊之天趣。
将抱瑟而从之兮,爰写余之中素。
伫落月之遗音兮,渺松风于秋曙。
观光荦荦京华客,十千沽酒春壶碧。
酒酣濯足新丰歌,眼底嵩华沧溟窄。
欣然一笑来我傍,共谈诗传春风香。
兴豪磊落出奇语,骊珠落袖摇光芒。
不须偃蹇衡门里,气槩匣中三尺水。
名驹未肯伏盐车,会见权奇日千里。
霜横空兮气凝肃,风惊沙兮声簌簌。
送游子兮西还,膏吾车兮渡泸曲。
子之家兮岷峨,西行万里兮居将卜。
蜀道难兮猿攀,缘峡水怒兮龙喷薄。
顾万钟兮焉求安,一瓢兮自乐。
田宽閒兮涧阿,山窈深兮盘谷。
钓清溪兮友吾鸥,歌白石兮饭吾犊。
食无鱼兮不如归,返屠羊兮分自足。
嗟岁年兮迟暮,念众芳兮摇落。
嗟聚散兮须臾,将气谊兮永托。
歌击节兮尽欢,属离觞兮更酌。
渺余怀兮何言,溯孤云兮寥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