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桐帘影上钩。露寒庭院一天秋。
金风飒飒夜悠悠。
砧杵带愁敲远梦,雁声衔恨落高楼。
碧云流断暮江幽。
新月桐帘影上钩。露寒庭院一天秋。
金风飒飒夜悠悠。
砧杵带愁敲远梦,雁声衔恨落高楼。
碧云流断暮江幽。
这首《浣溪沙·秋闺》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闺阁景象,充满了凄清与哀愁的氛围。
“新月桐帘影上钩”,开篇以新月映照在梧桐帘上的光影起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显孤寂的氛围。新月象征着时光的流转与生命的短暂,而梧桐帘则暗示着闺阁的幽闭与女子的孤独。
“露寒庭院一天秋”,进一步点明季节与环境,庭院中的露水在秋夜的寒气中凝结,渲染出秋日特有的凉意和萧瑟感。这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烘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寂寞与哀愁。
“金风飒飒夜悠悠”,“金风”指的是秋风,这里的“金”字不仅形容了秋风的清爽,也暗含了岁月的流逝与丰收的喜悦。然而,在此情境下,“飒飒”的秋风吹拂,却让主人公感到时间的漫长与无尽,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怀念。
“砧杵带愁敲远梦,雁声衔恨落高楼”,这两句是全词情感表达的高潮。捣衣声(砧杵)和远去的梦,以及南飞的大雁(雁声),都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了更深的情感色彩——愁与恨。捣衣声仿佛敲打着主人公的思绪,让她沉浸在遥远的梦境之中;而雁声则带着深深的遗憾,从高楼之上落下,似乎在诉说着无法言说的悲痛。
“碧云流断暮江幽”,结尾一句以碧云流动、暮江的幽静为背景,进一步强化了整个场景的凄美与哀愁。碧云的流动暗示着时间的流逝,而幽静的暮江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孤独。整首词在这样的画面中结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深深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浣溪沙·秋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手法,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哀愁与思恋的秋夜闺阁世界,展现了明代女性诗人沈宜修对于自然与情感深刻而独特的洞察力。
何人善写生,下笔极精妙。
一枝早发擅魁名,三鸟安栖得公号。
点染虽人为,活动等天造。
应知寓托有深意,不作纤奇取时好。
之子嗜文学,致泽期远到。
一朝无心得此画,无乃开先露机兆。
鼎鼐调和时,冰霜岁寒操。
愿言有志事竟成,吾辈宗盟幸辉耀。
先生雅操如冰玉,不爱繁华爱幽独。
有足不踏公家门,有口不食非义粟。
却来山水最奇处,剩种梅花搆吟屋。
霜林雪径常独游,竹杖芒鞋巾一幅。
疏影暗香诗一联,千年脍炙无人续。
鹤骨久仙吟梦寒,画图尚尔清人目。
君不见涌金门外西湖边,花柳富贵人争传。
年年二月三月天,士女嬉游多画船。
望中一点青青然,为识先生名更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