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园方树盈百株,四桐晚种皆丈馀。
不缘桃李斗颜色,不为琴瑟养肌肤。
霜秋要成万叶子,他日与致丹山雏。
野人此意真不诬,凤鸟不至吾已夫。
东园方树盈百株,四桐晚种皆丈馀。
不缘桃李斗颜色,不为琴瑟养肌肤。
霜秋要成万叶子,他日与致丹山雏。
野人此意真不诬,凤鸟不至吾已夫。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敞所作的《种桐》。诗中描绘了诗人种植桐树的情景和对桐树未来的期待。诗的前两句“东园方树盈百株,四桐晚种皆丈馀”描述了东园内树木繁茂的景象,其中特意提到了四棵晚种的桐树已经长到一丈多高,显示出诗人对这些桐树的特别关注。
接着,“不缘桃李斗颜色,不为琴瑟养肌肤”两句,诗人以桃李的艳丽和琴瑟的装饰作用来反衬桐树的自然生长状态,强调桐树本身的价值,并非为了追求外在的华丽或实用价值而存在。
“霜秋要成万叶子,他日与致丹山雏”则表达了诗人对桐树未来成长的期待,希望在霜秋时节,桐树能长出繁茂的叶子,为丹山的幼鸟提供栖息之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最后,“野人此意真不诬,凤鸟不至吾已夫”两句,诗人以“野人”的身份自居,表达了自己对桐树种植的初衷和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他相信,只要遵循自然之道,桐树就能茁壮成长,吸引凤鸟前来,象征着自然界中的美好和谐。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遗憾,即如果凤鸟不来,那也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和谐生态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