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沙漠漠露皑皑,晓望青齐曙色开。
泰岱千寻排汉入,河流一带自天来。
东周胜迹原非旧,北海遗踪半欲颓。
见说尼山衣钵在,令人瞻对却徘徊。
平沙漠漠露皑皑,晓望青齐曙色开。
泰岱千寻排汉入,河流一带自天来。
东周胜迹原非旧,北海遗踪半欲颓。
见说尼山衣钵在,令人瞻对却徘徊。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从阜城出发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沙漠与露水交织的广阔画面,以及日出时分天空与大地的色彩变化。接着,诗人将视野转向自然景观,泰山高耸入云,仿佛直插汉宫之上,而黄河则如一条细带,自天际而来,汇入眼帘。这种壮阔的自然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与壮丽,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
后半部分,诗人将视角转向人文历史,提到东周的遗迹已非往昔,北海的遗迹也显得有些衰败。这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是对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改变的反思。最后,诗人提到尼山(孔子诞生地)的衣钵仍在,这既是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肯定,也是对于未来希望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