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天柱地太模糊,谁为安名号玉炉?
曾向此中经锻炼,出无入有尽由渠。
撑天柱地太模糊,谁为安名号玉炉?
曾向此中经锻炼,出无入有尽由渠。
这首诗以“金丹图像说四首(其一)安炉图”为题,作者是元代的李道纯。诗中运用了象征与隐喻的手法,探讨了道家炼丹术中的核心概念——“安炉”。诗的第一句“撑天柱地太模糊”,以“撑天柱地”比喻道家炼丹术中构建宇宙秩序的过程,而“太模糊”则暗示了这一过程的神秘与难以言传。接下来的“谁为安名号玉炉?”一句,直接点出了炼丹术中的关键步骤——安放炼丹的容器,即“玉炉”,并提出了疑问,引人深思。
“曾向此中经锻炼,出无入有尽由渠。”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炼丹术的核心理念:通过内在的修炼和外在的实践,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将空无转化为充实。这里的“出无入有”形象地描绘了炼丹过程中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尽由渠”则强调了这一过程的自主性和内在性,即一切变化皆由修炼者自身主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道家炼丹术的哲学思想,也体现了作者对宇宙秩序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通过象征性的语言,诗人引导读者进入一个超越日常经验的神秘世界,探索内在与外在、无形与有形之间的转化之道。
小屏山,又迤新镜华,雨声依旧。
梦绮东风,香碗愔愔萦昼。
烟江恍藏系艇,似成连琴去后。
剩春仙、岩扉倚,况是冰弦弹瘦。芳伴相携更有。
任款步送波,连情结袖。晕月支寒,依约婵娟慵斗。
相怜金花胜里,怕迎年莺语漏。
向帘栊,新妆罢、个人知否。
云团粉絮,烛卷青烟,还是汉宫时候古。
泪花啼鸟,满眼东风恨无主。浓愁聚。
银笺粉指,斑管乌丝,谁信赚人弦外语。
故国江南,怅惜平生见旗鼓。感时侣。
天畔正寻系船,海上又吟今雨。
孤倚凝妆镜流,半单白苧。断肠否。
归燕细说画帘,飞红暗尘幽素。
且待清明过却,旧家重数。
如锦年华,趁闹极珠灯,一夜流转。
故国天涯,谁念岁穷家远。
闻道绣屋春多,怎教道、灌园人健。
料四时、乐事轻换。偏是堕梅先怨。
去年风雨悭游便。意匆匆、恨春迟见。
钗云梦底都寻得,闲记供消遣。
多少镜约袖盟,又暗里欢悰隔断。
向市桥立过,还放下,情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