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布皆可服,本自机上分。
布作缟素色,丝成罗绮春。
载染红紫艳,花色争鲜新。
紫绮裁穷裤,红罗制舞裙。
细腰同结束,密与支体亲。
回顾衣桁间,缟袂积埃尘。
罗绮虽见爱,私亵不可陈。
布素虽见弃,拂拭有馀芬。
丝布皆可服,本自机上分。
布作缟素色,丝成罗绮春。
载染红紫艳,花色争鲜新。
紫绮裁穷裤,红罗制舞裙。
细腰同结束,密与支体亲。
回顾衣桁间,缟袂积埃尘。
罗绮虽见爱,私亵不可陈。
布素虽见弃,拂拭有馀芬。
这首诗描绘了丝和布在服饰制作中的不同用途与价值,以及人们对它们的不同情感。诗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丝与布从原料到制成衣物的过程,以及人们对于衣物的喜好与珍惜。
首先,诗开篇提到“丝布皆可服,本自机上分”,点明了丝与布作为服装材料的普遍性,它们都是通过织机加工而成。接着,“布作缟素色,丝成罗绮春”两句,对比了布料的素雅与丝线的华美,生动地描绘了两种材质各自独特的美感。
随后,“载染红紫艳,花色争鲜新”进一步展示了色彩丰富的丝织品,如同花朵般鲜艳夺目,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而“紫绮裁穷裤,红罗制舞裙”则具体描述了丝与布被用来制作不同类型的衣物,如紫色的裤子和红色的舞裙,体现了服饰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
“细腰同结束,密与支体亲”这两句赞美了衣物与人体的贴合度,强调了穿着的舒适与美观。最后,“回顾衣桁间,缟袂积埃尘。罗绮虽见爱,私亵不可陈。布素虽见弃,拂拭有馀芬”表达了对衣物的珍惜与怀念,即使旧衣物因不常用而积满灰尘,但其原有的美好与香气仍能唤起人们的回忆与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丝、布及其制成衣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古代服饰文化中的美学追求与情感寄托,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衣物的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