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
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
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
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
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洒。
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
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
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朝与牛出牧,昼与牛在野。
日暮穿林归,长笛初在胯。
面尾骑且吹,音响未成雅。
随风散远近,举调任高下。
我方江上来,平溜若镜泻。
悠悠经醉耳,亦足发潇洒。
苟能和人心,岂必奏韶夏。
郑声实美好,蠹情如剔剐。
况其荒败迹,又亦甚裂瓦。
南箕成簸扬,寺孟咏侈哆。
我今留此诗,谁谓马喻马。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梅尧臣见到牧童在江对岸吹笛的情景。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到了牧童日间放牧、傍晚归家,边走边吹笛的生动画面。笛声悠扬,随风散开,高低起伏,如同江水般平静流淌。诗人借此表达了对自然和谐与朴素生活的欣赏,认为音乐如果能触动人心,无需华丽的乐章,即使是简单的笛声也能带来洒脱的感觉。
他以马喻人,暗示笛声虽非宫廷雅乐,却能深入人心,如同郑声(民间音乐)一般美好,甚至比那些华而不实的音乐更具有感染力。他还批评了过度奢华的音乐风格,认为它如同破败不堪的瓦片,而牧童的笛声则像南箕扬谷,寺孟(可能指寺庙中的诵经声)的宏大声音,虽然夸张,但不失其质朴的魅力。
最后,诗人留下这首诗,表达对牧童笛声的赞美,同时也借题发挥,暗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清新自然之风。
翠微高处拂云归。又是一年期。
西风仍似年年恶,搅天涯、木叶惊飞。
谁信巴蕉荏弱,森然独障狂威。黄花原有傲霜姿。
化作锦千丝。人天万事皆翻覆,料须臾、寒暑潜移。
白帝金行在手,东皇不许施为。
杨柳摇青堤边树,又值禁烟佳序。
雕鞍画毂,拥平川路。傍溪行,桃花散,似红雨。
追忆当年友,共尊俎。挥手云山隔,竟何许。
屈指人生,半是伤离绪。对冶游天,嬉春侣。
黯然回首,忍重寻,临岐处。笛飘扬,邮亭远,旅魂阻。
休为年芳晚,闭朱户。残宵听鶗鴂,更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