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出砚材,最贵下岩石。
珍物乃卵生,孕此马肝色。
世传鸲鹆眼,通透盖其脉。
颇同阮步兵,见客作青白。
我来岩中游,幽探偶有获。
温然一片玉,秀润满书宅。
断成蛟龙池,涩滑宜笔墨。
当观管城翁,沐发散简策。
嗟余好陶泓,收拾积圭璧。
得此馀可忘,一生能几屐。
端溪出砚材,最贵下岩石。
珍物乃卵生,孕此马肝色。
世传鸲鹆眼,通透盖其脉。
颇同阮步兵,见客作青白。
我来岩中游,幽探偶有获。
温然一片玉,秀润满书宅。
断成蛟龙池,涩滑宜笔墨。
当观管城翁,沐发散简策。
嗟余好陶泓,收拾积圭璧。
得此馀可忘,一生能几屐。
这首诗《端石砚》由宋代诗人李纲所作,通过对端石砚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深情赞美与欣赏。
首先,诗人以“端溪出砚材,最贵下岩石”开篇,点明了端砚的珍贵产地——端溪,并强调了其在砚材中的顶级地位。接着,“珍物乃卵生,孕此马肝色”,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端砚独特的色泽,如同孕育于岩石之中的珍宝,散发着深沉而独特的魅力。
“世传鸲鹆眼,通透盖其脉”,进一步描述了端砚的纹理与质地,仿佛鸲鹆的眼睛一般,通透明亮,蕴含着丰富的层次感。诗人接着以“颇同阮步兵,见客作青白”一句,将端砚与古代文人阮籍相联系,暗示了端砚不仅是一件实用的文具,更承载着文人的风骨与雅趣。
“我来岩中游,幽探偶有获”,表达了诗人亲自探访端砚产地的体验,通过“温然一片玉,秀润满书宅”描绘了端砚的温润质感和对书斋的点缀作用,使之成为文人书房不可或缺的佳品。
“断成蛟龙池,涩滑宜笔墨”,诗人以“蛟龙池”为喻,形象地表现了端砚切割后的形态之美,同时强调了其在书写时的适宜性,无论是涩还是滑,都能让笔墨流畅自如。
最后,“当观管城翁,沐发散简策”引用典故,将端砚与古代文人笔墨相关的“管城翁”相提并论,进一步凸显了端砚在文人心中的崇高地位。而“嗟余好陶泓,收拾积圭璧”则表达了诗人对收集珍品的热爱,以及对端砚的珍视之情。
“得此馀可忘,一生能几屐”则以“屐”(登山鞋)为喻,感叹一生中能拥有一件如此珍贵的砚台,是多么难得和值得珍惜的事情。整首诗通过对端砚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