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且从漂母食,寒且从巢父栖。
石不为周客笑,玉不为楚王啼。
菅茅但塞路,桃李自成蹊。
饥且从漂母食,寒且从巢父栖。
石不为周客笑,玉不为楚王啼。
菅茅但塞路,桃李自成蹊。
这首诗《猛虎行》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描绘猛虎的形象与境遇,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独立精神的向往。
首句“饥且从漂母食,寒且从巢父栖”,以“漂母”和“巢父”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比喻猛虎在饥饿和寒冷时,能够像古人一样寻求庇护和食物,象征着猛虎的智慧与适应力。漂母是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曾施舍饭食给年少的刘邦;巢父则是传说中的隐士,他宁愿让出自己的水槽给他人饮水,也不愿违背自然之道。
接下来的“石不为周客笑,玉不为楚王啼”,进一步深化了猛虎的形象。这里的“石”和“玉”分别代表了猛虎的坚韧与高贵,暗示猛虎不会因为外界的嘲笑或责难而改变其本质。周客和楚王则象征着权力与威严,猛虎不为这些外在因素所动,保持自我。
“菅茅但塞路,桃李自成蹊”两句,以自然景象为喻,菅茅象征着道路的障碍,而桃李则象征着成长与繁荣。这里表达了猛虎虽面对困难与阻碍,但依然坚定地前行,最终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像桃李树一样,自然地生长并形成小径,寓意着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整体而言,《猛虎行》通过猛虎的形象,传达了对自由、独立与坚韧精神的赞美,以及对个人价值与尊严的尊重。
张宴凌崇颠,返策憩涧阴。
南岑夙厌历,北麓今始临。
危磴绝来术,崩壑瞰空潭。
幽窦抱虚白,哀牝递清音。
旁探闯窈窕,侧坐倚岖嵚。
古苔文已驳,春蒲茸渐深。
幽禽鸣相续,惊麌窜莫寻。
扳萝罥修袂,折兰芳素襟。
奇踪閟自古,胜赏发予心。
虽微舞雩咏,敢谐溱洧吟。
山河永衿带,微生终陆沉。
愧乏古人操,将何视来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