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时光渐不禁,那堪风景入秋深。
文章何啻建安骨,议论能无元祐心。
旧日交游谁可托,中年忧患苦相寻。
致身稷契非轻许,末路无成学苦吟。
老去时光渐不禁,那堪风景入秋深。
文章何啻建安骨,议论能无元祐心。
旧日交游谁可托,中年忧患苦相寻。
致身稷契非轻许,末路无成学苦吟。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诗人方一夔所作的《杂兴三首》之一,通过诗人的自我反思和感慨,展现了其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深刻体会。
首联“老去时光渐不禁,那堪风景入秋深。”开篇即道出了岁月不饶人的无奈与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时光的流逝让人感到无力抗拒,而当秋景渐浓,更是加剧了这种时间流逝的感知,让人难以承受。
颔联“文章何啻建安骨,议论能无元祐心。”这里诗人以“建安骨”和“元祐心”自比。建安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初期,建安文学以其慷慨激昂、刚健有力著称;元祐是北宋哲宗赵煦的一个年号,期间文坛崇尚古文,强调理性和道德。诗人以此表明自己在文章风格和思想倾向上深受这些历史时期的文学精神影响,追求刚健有力且富有理性的表达。
颈联“旧日交游谁可托,中年忧患苦相寻。”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友情的怀念以及中年之后面临的种种忧患。在人生的转折点,诗人感叹于旧日朋友的离散,感到孤独与无助,同时,中年的忧患如影随形,让他倍感压力。
尾联“致身稷契非轻许,末路无成学苦吟。”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实现理想抱负的严肃态度。稷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代表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诗人认为追求这样的境界并非易事,即使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也未能达成目标,但他依然坚持苦吟,以诗歌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的反思,展现了其对生命意义、理想追求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韧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