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帙才临未二毛,置身元合在仙曹。
登科记有曾刊策,直讲恩多旧赐袍。
陌上儿童知姓字,馆中年德让耆髦。
东夷不用询安否,亲见先生寿骨高。
六帙才临未二毛,置身元合在仙曹。
登科记有曾刊策,直讲恩多旧赐袍。
陌上儿童知姓字,馆中年德让耆髦。
东夷不用询安否,亲见先生寿骨高。
此诗描绘了一位年届六十的董圭峰先生寿辰之景。诗人李东阳以“六帙才临未二毛”开篇,巧妙地将董先生的年龄与未白发的状态相结合,既展现了其风华正茂,又暗示了其内敛的智慧与修为。接着,“置身元合在仙曹”一句,不仅赞誉了董先生的品行与地位,更赋予其超凡脱俗之感。
“登科记有曾刊策,直讲恩多旧赐袍”两句,通过董先生的科举成就和曾经受过的恩赐,进一步凸显了他的学识与功名,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他的重视与赏识。这种对过往辉煌的回顾,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也表达了对董先生过去努力的认可与赞美。
“陌上儿童知姓字,馆中年德让耆髦”则描绘了董先生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与尊敬度。孩子们知晓他的姓名,老人愿意向他学习,这不仅体现了他的道德品质深受人们敬仰,也说明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
最后,“东夷不用询安否,亲见先生寿骨高”两句,以一种轻松而充满敬意的方式,表达了对董先生长寿与健康的祝福。通过“东夷不用询安否”,诗人巧妙地避开了直接表达祝福的话语,转而通过“亲见先生寿骨高”来间接表达对董先生健康长寿的祝愿,既含蓄又深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董圭峰先生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其人格魅力、学术成就和社会影响力的赞颂,展现了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尊敬的长者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寿与健康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