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来游惠泉,听松试竹垆。
八角石栏干,明汲转辘轳。
茶香涤尘虑,泉脉即此夫。
重临探灵源,乃知别一区。
石梯拾级登,高下置精庐。
潇洒绿琅玕,峭茜青芙蕖。
山茶及水仙,放香妍且都。
西北有空洞,洞前方塘虚。
淙淙出甘源,苓芬石髓腴。
对之坐逾时,笑我前遭徒。
境亦不可穷,奇亦难悉胪。
名泉自千古,岂藉膻芗吾。
昔来游惠泉,听松试竹垆。
八角石栏干,明汲转辘轳。
茶香涤尘虑,泉脉即此夫。
重临探灵源,乃知别一区。
石梯拾级登,高下置精庐。
潇洒绿琅玕,峭茜青芙蕖。
山茶及水仙,放香妍且都。
西北有空洞,洞前方塘虚。
淙淙出甘源,苓芬石髓腴。
对之坐逾时,笑我前遭徒。
境亦不可穷,奇亦难悉胪。
名泉自千古,岂藉膻芗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游览惠泉山房的所见所感。开篇“昔来游惠泉”,点明这是诗人第二次造访此地。接着“听松试竹垆”、“八角石栏干”、“明汲转辘轳”等描写,展现了惠泉山房的自然环境和建筑特色,尤其是泉水的清澈与茶香的浓郁,给读者以清新脱俗之感。
“茶香涤尘虑,泉脉即此夫”两句,不仅赞美了泉水的纯净,也表达了诗人通过品茗静心,洗涤心灵的意境。随后,“重临探灵源,乃知别一区”则暗示了这次游览与上次有所不同,可能发现了新的景观或领悟到了更深的哲理。
“石梯拾级登,高下置精庐”描绘了登山的过程,以及在不同高度上建造的精致房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潇洒绿琅玕,峭茜青芙蕖”、“山茶及水仙,放香妍且都”等句,通过植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四季更迭中的生机与美丽。
“西北有空洞,洞前方塘虚”、“淙淙出甘源,苓芬石髓腴”则进一步展示了山房周围的自然景观,如洞穴、池塘和甘甜的泉水,以及生长在岩石缝隙中的植物,充满了自然的韵味。
最后,“对之坐逾时,笑我前遭徒”表达了诗人长时间沉浸在美景中,反思过去,感到之前的游览似乎只是徒劳。“境亦不可穷,奇亦难悉胪”则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探索的无限可能。“名泉自千古,岂藉膻芗吾”则以名泉为喻,强调了自然之美超越了世俗的香气,值得人们长久追寻和欣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惠泉山房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语言流畅,意境深远,是一首富有情感和哲思的佳作。
平生抱耿介,四海寡朋交。
凄其九日至,颇感颜发凋。
无酒醒对菊,风味乃更高。
谁识此时情,白云行远霄。
地主有佳饷,得之良已劳。
而我适邂逅,赴饮如沃焦。
永言大化内,朽质非所陶。
惟有饮美酒,一醉可千朝。
盘磴脱交荫,平坛得高岑。
高岑不可攀,哀湍激幽音。
穷源岂不得,爽气来骎骎。
灵润发山骨,沮洳下崖阴。
为问石上苔,妙理谁曾寻。
乾坤有乾溢,此水无古今。
下有灵物栖,倒影毛发森。
东州旱连岁,呼龙动云林。
顾此百丈潭,岂无三日霖。
为霖此虽能,鞭策由天心。
日暮碧云合,空山深复深。
山腰抱佛刹,十里望家园。
亦有野人居,层崖映柴门。
昔我东岩君,曾此避尘喧。
林泉留杖屦,岁月归琴尊。
翁今为飞仙,过眼几寒暄。
苍苍池上柳,青衫见诸孙。
疏灯照茅屋,新月入颓垣。
依依览陈迹,恻怆不能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