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善惟不足,务德莫如滋。
古人行此道,名与星斗垂。
是邦秃鬓翁,实乃古丑夷。
区区岂云难,长者能折枝。
上寻声光远,下感风俗衰。
老夫强解事,曲学安所施。
不见南海滨,举世谁保持。
吾言那可用,乡党笑脱颐。
但皆指乔木,故园今在兹。
乔木诚茂美,叹息将何为。
为善惟不足,务德莫如滋。
古人行此道,名与星斗垂。
是邦秃鬓翁,实乃古丑夷。
区区岂云难,长者能折枝。
上寻声光远,下感风俗衰。
老夫强解事,曲学安所施。
不见南海滨,举世谁保持。
吾言那可用,乡党笑脱颐。
但皆指乔木,故园今在兹。
乔木诚茂美,叹息将何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公溯的《次韵杨光父见赠》,通过对善行美德的推崇和对社会风气的忧虑,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状况的感慨。首句“为善惟不足,务德莫如滋”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行善永无止境,追求美德应不断增长。接下来诗人提到古人因践行此道而名垂千古,以此激励自己。
诗中“是邦秃鬓翁,实乃古丑夷”形象地描绘了一位老者,虽然年迈,但仍然保持着高尚的品质,这让人联想到“长者能折枝”的典故,表示即使小事也能体现德行。诗人接着指出社会风气的衰退,暗示了他对于当下的忧虑。
“上寻声光远,下感风俗衰”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道德典范的向往和对于现实道德滑坡的哀叹。他自谦地说自己的学问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不见南海滨,举世谁保持”,感叹世间少有坚守道德的人。诗人明白自己的言论可能不被接受,甚至会引来乡人的嘲笑,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将目光投向故乡的乔木,象征着对故乡传统美德的怀念。
最后,诗人以“乔木诚茂美,叹息将何为”收尾,既赞美了高尚品德如同茂盛的乔木,又表达了对美好道德流失的深深忧虑和无奈叹息。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诗人对于道德价值的坚守和对社会风气的深切关注。
登高创危构,林表见川流。
微雨飒已至,萧条川气秋。
下寻密竹尽,忽旷沙际游。
纡曲水分野,绵延稼盈畴。
寒花明废墟,樵牧笑榛丘。
云水成阴澹,竹树更清幽。
适自恋佳赏,复兹永日留。
秉笔振芳步,少年且吏游。
官闲高兴生,夜直河汉秋。
念与清赏遇,方抱沉疾忧。
嘉言忽见赠,良药同所瘳。
高树起栖鸦,晨钟满皇州。
凄清露华动,旷朗景气浮。
偶宦心非累,处喧道自幽。
空虚为世薄,子独意绸缪。
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
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
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
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