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藷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红藷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生命流转的哲理思考。红藷与紫芽远远地插在墙的四周,这里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美好。诗人提醒人们要享受幽兰的春天,不必争夺霜菊的秋季,表达了对自然界中生命不同时期的接受和欣赏。
穷冬,即贫瘠的冬天,出现在瓮盎之间,这里形容的是即使在最为凄凉的季节,也能看到一些生机。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生命力的顽强与美丽。"磊落胜农畴"则描写了冬日的田野中依然有着不输于其他时节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的"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中的"淇上"指的是水面之上,而"白玉延"则形容水面如同延伸的白玉一般,这里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重复的感慨。
最后两句,一饱忘故山,不思马少游,是诗人在享受了一番美好的自然后,对于过往的山水不再有太多牵挂,也不去思念那些曾经的行程。这既是对物是人的超脱态度,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一种释然与自得。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时间和美好的深刻感悟。
已历三峡桥,更访玉渊水。
水流大壑中,路转层松里。
片石横百仞,其右平如砥。
九十九飞瀑,一门争万轨。
岝崿直要冲,跳荡不得止。
雪浪如车轮,凸凹忽奔驶。
激射为深潭,神物潜尺咫。
夜黑风雨来,鳣鲔皆避徙。
久立凛毛发,薄云漏余晷。
西眺石人峰,梵呗空中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