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圣游兹山,忽迷不知路。
相传几岁年,兹山尚如故。
在圣迷亦奇,古今问遗步。
我来得与君,萍逢偶相聚。
华尊倾山房,畴昔纾衷素。
百意难尽宣,欲言色相顾。
对此古奇踪,怅然发遥慕。
朗晰岂不贤,皦皦世所恶。
大道尚浑沦,退藏戒轻露。
乃知匪所迷,冥理此中寓。
莞然向古人,千载藉微晤。
七圣游兹山,忽迷不知路。
相传几岁年,兹山尚如故。
在圣迷亦奇,古今问遗步。
我来得与君,萍逢偶相聚。
华尊倾山房,畴昔纾衷素。
百意难尽宣,欲言色相顾。
对此古奇踪,怅然发遥慕。
朗晰岂不贤,皦皦世所恶。
大道尚浑沦,退藏戒轻露。
乃知匪所迷,冥理此中寓。
莞然向古人,千载藉微晤。
这首诗描绘了陆铨与友人在乾明寺游玩的情景,以及对古代遗迹的感慨。诗中充满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句“七圣游兹山,忽迷不知路”,以“七圣”象征古代先贤,他们游历此山,却迷失了方向,引出对时间流逝、人事变迁的思考。接着,“相传几岁年,兹山尚如故”表达了山川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与人类短暂的对比思考。
“在圣迷亦奇,古今问遗步”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对比,古代圣贤的迷失与今人对历史的追寻形成鲜明对照。诗人与友人的偶然相遇,使得这次旅行更加意味深长。“华尊倾山房,畴昔纾衷素”描述了他们在山房畅饮,回忆往昔,抒发内心的情感。
“百意难尽宣,欲言色相顾”表达了言语难以完全表达内心情感的无奈,诗人试图通过眼神交流来传达更深一层的思绪。面对“古奇踪”,诗人“怅然发遥慕”,对古代遗迹充满敬仰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不满或反思。
“朗晰岂不贤,皦皦世所恶”可能是在探讨道德品质与社会评价之间的矛盾,诗人认为光明正大的行为不应被世人所厌恶。最后,“大道尚浑沦,退藏戒轻露”提醒人们遵循自然之道,行事要谨慎,避免轻率显露自己的意图。
“乃知匪所迷,冥理此中寓”表明诗人通过这次经历,认识到并非真正的迷失,而是对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他“莞然向古人,千载藉微晤”,以轻松的态度回顾历史,通过与古人的“微晤”(即心灵上的交流),获得启示和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绘,以及诗人与友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展现了对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精神世界和宇宙真理的追求。
大哉释迦文,生下便作怪。
南北东西行,点胸也忒杀。
弃舍轮王位,反受父母拜。
六载向雪山,精进修净戒。
明星才出现,證道果能快。
分别说三乘,惹得一身债。
最后向灵山,拈花索买卖。
十万众人前,就中无一介。
独有迦叶波,和赃与捉败。
二千年前且放过,直至而今被佗坏。
坏不坏,主元在。主既在,休厮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