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下淮泗,潮落见三洲。
台没空垂钓,诗成独倚楼。
带刀馀旧俗,闻笛感新秋。
寂寞山中桂,谁怜景物幽。
西风下淮泗,潮落见三洲。
台没空垂钓,诗成独倚楼。
带刀馀旧俗,闻笛感新秋。
寂寞山中桂,谁怜景物幽。
此诗《淮安》由清代诗人史夔所作,描绘了淮泗之地西风吹拂、潮水退去后的景象,以及诗人独自凭楼、感慨万千的心境。
首句“西风下淮泗,潮落见三洲”,以西风起、潮水退为背景,展现出一幅宁静而又略显孤寂的画面。淮泗之地,因西风而显得更为静谧,潮水退去后,三洲隐约可见,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接着,“台没空垂钓,诗成独倚楼”两句,诗人通过“台没”与“空垂钓”的对比,以及“诗成”与“独倚楼”的情境,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思考。垂钓本是悠闲之事,但在“台没”之后,却显得空洞无物,诗人独自倚楼,创作诗歌,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抒发。
“带刀馀旧俗,闻笛感新秋”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绪。这里的“带刀”可能象征着某种传统或习俗,而“旧俗”则暗示着历史的延续。在新秋之际,诗人听到笛声,引发了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过往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
最后,“寂寞山中桂,谁怜景物幽”两句,以山中桂树的寂寞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桂树虽美,却无人欣赏,正如诗人所处的环境,虽有美景,却无人共赏,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时的深沉思考和独特感悟,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而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