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这首诗名为《无修偈》,出自唐代高僧本净之手。诗中深邃的意境与禅机巧妙地交织,展示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的独到见解。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开篇两句,直接指出了看似在修道,但实则不知所修之理。这里,“不见”二字,暗示了一种迷茫和无从下手的情形,这正是佛法中常说的“迷失本性”,即对自己真实的状况缺乏认知。
接着,“道性如虚空,虚空何处修。”进一步探讨了“道”的本质。将“道”比作“虚空”,意味着它无形无相,无所不在又无处可寻。这两句诗强调了“道”的超然物外,不可以具体的行为去捕捉。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诗人通过观察那些自称修道之人,却发现他们如同在黑暗中寻找微小的光亮,是多么艰难且不易见效。这里,“拨火”和“觅浮沤”,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寻找过程的困顿。
最后,“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则是说那些修道之人,往往如同操控木偶的人,当控制的“线”断裂时,整个修行也就随之停止。这两句诗,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许多人在修行中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综观全诗,本净禅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与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道”的追寻与体悟。通过对比那些自认为在修道的人的行为,以及对“道”本质的深刻理解,诗人提醒我们,在修行之路上,要警惕形式主义和表面功夫,最终达到对真理的直接体认。
襄阳古道灞陵桥,诗兴与秋高。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霜清玉塞,云飞陇首,风落江皋。
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
短衣匹马清秋,惯曾射虎南山下。
西风白水,石鲸鳞甲,山川图画。
千古神州,一时胜事,宾僚儒雅。
快长堤万弩,平冈千骑,波涛卷,鱼龙夜。
落日孤城鼓角,笑归来,长围初罢。
风云惨澹,貔貅得意,旌旗闲暇。
万里天河,更须一洗,中原兵马。
看鞬橐[1]呜咽,咸阳道左,拜西还驾。
疏眉秀目。
看来依旧是,宣和妆束。
飞步盈盈姿媚巧,举世知非凡俗。
宋室宗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
干戈浩荡,事随天地翻覆。
一笑邂逅相逢,劝人满饮,旋旋吹横竹。
流落天涯俱是客,何必平生相熟。
旧日黄华,如今憔悴,付与杯中?
。
兴亡休问,为伊且尽船玉。
驹疲?
钗男橹凶髂钆?
浚?
兴问易诩в?
赝跤着?
?
?
耷沾茸澹*干戈浩荡,事随天地翻覆之语。
是可信为宇文虚中所作。
遥夜沉沉满幕霜,有时归梦到家乡。
传闻已筑西河馆,自许能肥北海羊。
回首两朝俱草莽,驰心万里绝农桑。
人生一死浑闲事,裂眦穿胸不汝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