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分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分取手中携。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张继先的作品,名为《浩然子观筇竹杖》。诗中的意境和语言都极富有特色,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的生活情趣及对自然物象的独到感悟。
“本是子猷园里枝,今朝分取手中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筇竹杖的喜爱与珍视。子猷即浩然子,据传说他曾以筇竹为杖,行走江湖,因此诗中的“本是子猷园里枝”暗示了这一典故。诗人将这份崇敬之情转化为对筇竹的亲近感受,不仅在精神上与浩然子相通,更是在现实中将其手中携带,彰显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寄托。
“自怜高节虚无物,野外山行得共伊。”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的一种超脱和孤傲的情怀。诗人自谓“高节”,表明其品格高洁,不为世俗所动摇。而“虚无物”则说明诗人的淡泊名利,清贫自守。他选择在野外山行,与筇竹杖为伴,这份简单而又纯粹的相处,让他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和安宁。这里的“共伊”,伊指筇竹,表明诗人与筇竹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厚的情感联系。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筇竹杖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更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思考。
昔日杜甫成狂歌,自言四兄巢许伦。
虽然龌龊家人语,能使千载传其真。
吴卿今年六十五,汝兄七十貌更古。
纵令湖海无拘束,稍袭衣冠傍规矩。
朅来种秫兼种粳,手抄鱼经复酒经。
有酒直寻长乐塸,得鱼且泊沧浪亭。
闻道甔甀洞中石,移来半是愚公力。
县官第不横索钱,野老何妨且争席。
红颜宣发青方瞳,绿衫朱黻斑斓中。
庭前参差几玉树,云表偃蹇双冥鸿。
丈人得之必辞避,愚者是兄贤者弟。
但呼尧世洗耳翁,何必要第五之名强骠骑。
屠郎读书破万卷,不及区区三语掾。
以兹耻共侏儒粟,归侍髯翁寿清宴。
菽水一勺轻千钟,况有今古蟠其胸。
朝看明海欱日月,夕爱赤堇摅烟虹。
天贻玉棺唤髯去,肯向东园借官具。
娄江忽有孝廉船,问我求题君子墓。
谀墓古来人所嗤,髯翁遗爱吾何疑。
始知吴札千金剑,奚若中郎七尺碑。
念余年来倦笔研,欲焚弃之心更愞。
乞汝相携老文苑,人间一官味诚短。
子猷爱此君,不能一传神。
谁为传神者,峭茜得其真。
前有文湖州,后有王舍人。
沈翁天机活,不借丹青色。
尽吸淇澳秋,缩入文园墨。
披梢凤尾振,写箨龙鳞坼。
兴来两三枝,势若一万尺。
翁乘葛溪杖,转叩湘君宅。
零落吉光裘,片羽千金直。
幸有凤沼儿,摹之于乐石。
石能使竹寿,竹能救石顽。
遂令风云气,长留天地间。
羹墙莫深慕,徒益泪痕斑。
荆玉游中土,连城不复偿。
武夫迫相淆,璠玙蔽其光。
所以神自泣,黯然思陵阳。
空谷产猗兰,无人自芬芳。
菉葹群来狎,根株不相当。
所以希拂拭,愿登君子堂。
淮南富耆硕,曹子乃其良。
渔猎六代薮,驰骋百氏场。
五十困公车,六十钓沧浪。
著书累万言,不博俸一囊。
鹖雀暮来栖,万目呼凤凰。
窃悲千秋瑞,长铩五色章。
惠而好我音,携我以同行。
知己何必多,寸心暴秋阳。
结交何必早,岁晚见冰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