豢扰久不氏,神物失所从。
砧岩石壁下,岂足为龙宫。
亦有万仞海,茫茫与天通。
谁言汝为智,出入人鬼中。
穷冬天地闭,风云末由逢。
泠泠一掬溜,于焉托孤踪。
豢扰久不氏,神物失所从。
砧岩石壁下,岂足为龙宫。
亦有万仞海,茫茫与天通。
谁言汝为智,出入人鬼中。
穷冬天地闭,风云末由逢。
泠泠一掬溜,于焉托孤踪。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自然景象,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仙境或神秘之地的向往和追求。
“豢扰久不氏,神物失所从。”开篇便设定了一种超然世外的氛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此处游走,却又难以捉摸其踪迹。这里,“豢扰”一词形容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声音,“不氏”则意味着不为人知,“神物失所从”则是说这些超自然的存在已经迷失了方向。
“砧岩石壁下,岂足为龙宫。”诗人将自己置身于险峻的山岩之下,这里的环境虽然壮丽,却也让人感到一种力量不足以构成传说中的龙宫。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对心中理想仙境的一种追求。
“亦有万仞海,茫茫与天通。”这里的“万仞海”形容的是广阔无垠的大海,而“茫茫与天通”则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仿佛可以直接沟通天地。
“谁言汝为智,出入人鬼中。”诗人质疑那些自称聪明之人,他们能够在人类和幽灵之间自由穿梭,这里既有对世俗智慧的怀疑,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超越常规、达到某种精神境界的追求。
“穷冬天地闭,风云末由逢。”在严寒的冬季,大自然似乎关闭了它的大门,即便是风和云也难以相遇,这里描绘了一种封闭而孤寂的景象。
“泠泠一掬溜,于焉托孤踪。”最后两句诗,则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追求。诗人仿佛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寻找到了一份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栖息之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与精神家园的深切愿望。
又是暮春初,和畅来惠风。
远寻脩禊迹,遵渚扬小艟。
何必会兰亭,少长亦已同。
水满混天高,舟行坐镜中。
虽复在桑梓,俨与灵境通。
海鲔跃旋湍,风鹘磔深丛。
鳞羽各自欣,人生复何庸。
彭殇不待齐,委运得从容。
斯意苟冥会,当尊莫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