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如巴峡,画图无此奇。
挂藤伸黑臂,剥果喂黄儿。
孤影池中夜,三声月下时。
倚阑僧不去,应是苦于诗。
天竺如巴峡,画图无此奇。
挂藤伸黑臂,剥果喂黄儿。
孤影池中夜,三声月下时。
倚阑僧不去,应是苦于诗。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顾逢在宋代游历天竺(可能是印度或类似地区)所见的奇特景象,将其比作中国巴峡的风景,强调其非同寻常。"挂藤伸黑臂"形象地写出了藤蔓攀援的动态,"剥果喂黄儿"则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夜晚,孤影倒映在池水中,而猿猴的三声长啸又在月光下回荡,营造出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最后,诗人倚着栏杆久久不愿离去,似乎被这诗意的场景和飞来峰上的猿鸣深深吸引,以至于忘记了归去,沉浸于创作的灵感之中。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异域风情与诗人情感的交融。
芒砀龙气去复来,长风万里黄云开。
手提三尺视六合,酒酣独上歌风台。
大风之歌何壮哉,樽前洒泪数行下。
当时听者翻悲哀,沛中小儿解击鼓。
不见干戈见歌舞,三户丘墟已灭秦,两生制作空逃鲁。
君王自信材且武,衣冠士人弃如土,大风之歌竟何补。
李侯自是江东儒,壮年挟策事明主。
平生慷慨心好古,亦欲南游吊徐楚。
是时朝多贤俊臣,坐令四海无兵尘。
礼乐成俗忠孝敦,君亦还家怀老亲。
君归试问荆与榛,岂无儒硕遭沈沦。
丈夫勋业共努力,君今岂是江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