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刘制参遗梅·其一》
《和刘制参遗梅·其一》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群玉峰头惯见春,此花常寓雪霜仁。

东风又促孤山去,应向香边念故人。

(0)
注释
群玉峰头:形容山峰众多且秀美,如同美玉堆积。
惯见春:常见春景,习以为常。
此花:指梅花,因其在冬春之交开放,有雪霜之美。
雪霜仁:象征坚韧和慈爱,如雪霜中的梅花。
东风:春风。
孤山:杭州西湖的一座著名山峰,以梅花闻名。
应向香边:想象它在花香中。
念故人:怀念过去的朋友们。
翻译
在群玉峰顶常常看到春天的景色,这花常常象征着雪霜中的仁爱。
春风又催促它离开孤山,它应该会在香气中怀念旧友。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和刘制参遗梅(其一)》。从这短小的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深情与对友人刘制参的怀念。

“群玉峰头惯见春,此花常寓雪霜仁。” 这两句描绘了梅花在群山之巅,习惯于迎接每一个春天,但它却选择常年栖居于雪霜之中。这里的“雪霜”象征着清冷与孤独,而“寓”字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般的归属。诗人通过梅花的形象,抒写了自己的高洁品格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东风又促孤山去,应向香边念故人。” 东风是春天的使者,它吹拂着大地,使万物复苏。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却选择离开孤寂的山峰,前往他处。这里,“促”字传达了一种迫切感,似乎有某种力量在驱使诗人的离去。而“应向香边念故人”则表达了诗人对昔日友情的怀念之情,“香边”指的是梅花的芬芳,而“念故人”则是诗人心中永恒的回忆。

整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写,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独立自强的人生态度,以及深沉的友谊情怀。李曾伯以其精妙的笔触,将内心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展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抒情风格。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赏牡丹

花前逸兴欲倾杯,为问此心何处来。

物理若还不我与,等閒那得笑颜开。

(0)

省躬诗·其一一七

饮毒十年前,毒发十年后。

智人慎举匕,懵人悼成疚。

(0)

省躬诗·其五十

谓我不如斯,人其谁我谅。

是何人之殉,不怜我之丧。

(0)

世界吟

世界多缺陷,斯言未为确。

家家日月明,处处川原扩。

崇高贵者荣,清閒贱之乐。

多财多受享,少货少计较。

周易凭羑里,苏节赖沙漠。

长寿贺历年,化去如解缚。

坦途誇砥平,峭石赏岩壑。

谮毁声焉住,谁短长凫鹤。

见在总充盈,一榻亦廓落。

岂不闻芥子,不异须弥博。

(0)

杂诗二十二首·其十三

追日毙于渴,说难亦已沦。

事有不可为,三闾悴江滨。

善哉陶靖节,漉酒以葛巾。茅檐坐扪,澄怀赖昔人。

达士临川上,流坎良循循。

(0)

丁丑夏月和韩邑侯喜雨二绝句·其二

夕曛洒润抵朝阳,悔祸天心忽降康。

试向翳桑阴里听,声声布谷唤人忙。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吴敬梓 况周颐 李咸用 蔡伸 柳贯 宋濂 吴伟业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