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此诗描绘了一幅初秋夜景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情境,初秋之夜,天空中挂着淡淡的云彩,月亮也被轻薄的云层覆盖,显得有些模糊。这不仅描绘了景象,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氛围。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暑气尚存,但已经不能完全遮蔽月亮,只是让月色变得有些朦胧。而远处的砧声(可能是农夫晚间捣米的声音),穿透了云层传来,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气息。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华丽的灯火在宁静的水面上投射出倒影,环境异常寂静。老僧在这样的夜晚诵念经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氛围。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敬仰。在中元节(鬼节)之际,人们通常会谈论有关魂灵的故事,而诗人却对自己未能深入了解儒家经典表示惋惜。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也透露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我精神世界的追求。
陶朱虽相越,本有五湖心。
一乘鸱夷舟,永钓沧江浔。
当时何磊落,洒斝净吴氛。
功成不就赏,高节迥不群。
世路有昏惑,白日生玄阴。
他人方寸间,山海嗟浮沉。
振翼凌云汉,罗者安所寻。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