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竹原无雉堞名,藩篱捍蔽俨维城。
复于隍卜苍筤老,瞻彼淇疑版筑成。
翠幕一围资固圉,绿沉千个抵排兵。
萧疏莫恃春云补,未雨修宜众手擎。
凤竹原无雉堞名,藩篱捍蔽俨维城。
复于隍卜苍筤老,瞻彼淇疑版筑成。
翠幕一围资固圉,绿沉千个抵排兵。
萧疏莫恃春云补,未雨修宜众手擎。
这首诗以“凤竹”为题,描绘了凤竹与雉堞、藩篱、城墙的相似之处,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军事防御设施相联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防御工事的独特见解。
首联“凤竹原无雉堞名,藩篱捍蔽俨维城”,开篇即以凤竹比拟雉堞,以藩篱比作城墙,形象地表达了凤竹在保护家园方面的作用,如同古代的防御工事一般坚固可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自然界的植物与人类的智慧结合,既赞美了凤竹的坚韧与美丽,也暗喻了人类利用自然环境进行防御的传统智慧。
颔联“复于隍卜苍筤老,瞻彼淇疑版筑成”,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想象在凤竹生长的地方,仿佛可以看见古老的防御工事——淇水边的版筑遗迹。这里的“隍”指的是护城河,“苍筤”则指竹子,暗示凤竹与古代防御工事的关联。诗人通过这种联想,不仅展现了凤竹的古老与悠久,也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深敬意。
颈联“翠幕一围资固圉,绿沉千个抵排兵”,将凤竹比作绿色的屏障,它环绕着家园,如同坚固的城墙一般,抵御外来的侵扰。这里使用了“翠幕”和“绿沉”这样的词汇,生动地描绘了凤竹的色彩与形态,同时也强调了其作为防御力量的重要性。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对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向往。
尾联“萧疏莫恃春云补,未雨修宜众手擎”,则是对前文的总结与升华。诗人提醒人们,虽然春天的云彩可以带来雨水,但真正的防御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这里的“萧疏”形容凤竹的稀疏,暗示了自然的力量有限,唯有依靠人类的智慧和行动,才能真正构筑起稳固的防线。这不仅是对凤竹的赞美,也是对人类团结协作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凤竹的描绘,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人类智慧的深刻思考。通过丰富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追求。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